若放在洪武二三十年,齐泰、方孝儒等人绝对难逃一死。
朱棣都能诛方孝儒十族,更别说以老朱的作风。
可老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知道明末文人自私自利、党争卖国后,朱元璋看方孝儒这种人都顺眼不少。
方孝儒虽迂腐顽固,可到底是传统的忠君派,又有学识与文采,能对建文至永乐一朝的过渡有帮助。
正如原靖难之役,铁弦为守城把老朱画像、神位灵牌都挂上济南城头…
可一路燕军南下,济南归附后,朱元璋也没对铁铉怎么样。
历史记载,铁铉的才能在洪武朝时,朱元璋就对他颇为赏识,并赐字“鼎石”。
洪武一朝,老朱杀的功臣已经够多了。
直到建文一朝,文臣武将都有些青黄不接,连六十多岁的老将耿炳文,都挂帅出征。
也亏他在位时,数次北伐将北元蒙古打得抱头鼠窜…
尤其捕鱼儿海之战后,蒙古就开始陷入分裂,鞑靼与瓦剌开始争权夺利。
1399年后,瓦剌首领乌格齐哈什哈袭杀大汗额勒伯克,拥立阿里不哥后裔坤帖木儿为汗。
1402年,又有鬼力赤杀汗夺权,称回鞑靼。
靖难之役这段时间,蒙古内部争端频频,这才无暇南顾。
若他们趁这机会进攻大明,大明的处境会无比严峻。
很快。
“太祖临朝”、“建文帝被废”的消息,开始朝大明各地扩散。
“真的假的,太祖不是已经仙逝,又怎会再度出现?!”
“不信你自己看,这告示是加盖了官印的,看起来太祖真的还活着。”
“太后和建文帝被废,那咱们大明谁当皇帝啊?”
“小子你不要命了,这般胡话都敢乱说,快滚回家去!”
“……”
面对朝堂变动,天下人并非是欢呼雀跃,反而有些忧心忡忡。
建文帝虽无道削藩,轻徭薄赋,对民间百姓的约束松了不少。
从太祖朝活过来的人,最明白太祖朱元璋的恐怖。
此刻朱元璋归来,是否是好事还不一定,恐惧居多,哪有高兴可言?
太祖复生这事,甚至让千里之遥的漠北草原都陷入短暂安宁。
原本意图分裂独立的瓦剌部和鞑靼部,此刻消停不少。
有朱元璋坐镇,建文帝和吕氏被废这事,朝野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
至于朱允炆和吕氏及其儿孙,朱元璋还是安排去给太子朱标守陵,说是守陵,其实形同圈禁。
因削藩被废的周王等人,朱元璋也下诏召回。
“父皇。”
朱棣的轻声提醒,让躺在椅子上浅寐的朱元璋慢慢睁开双眼。
“老四,你来了。”
处理自家这些破事,朱元璋此时莫名有些疲倦。
只一眼,朱元璋目光就落在了那个形似朱标、二十岁出头的青年身上。
被朱元璋这么一盯,朱允熥身子陡然抖了抖。
从他身上看不到半点朱标的刚硬,只剩拘谨和软弱,就连说话都在结巴。
“孙、孙儿朱允熥,见…见过皇爷爷。”
依《皇明祖训》,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
朱允炆继位后,朱允熥被封郡王后,因靖难之役爆发,此刻还未去就藩。
“来,走近些给咱瞧瞧。”朱元璋想看看朱标的次子,他来建文朝时常氏已有身孕。
朱允熥闻言,十分局促靠近了一些,那紧张沉默的神态,完全不像是皇族该有的气度。
注视着朱允熥的双眼,朱元璋怅然一叹,已然明白为何没有让他继承皇位。
朱元璋忽问道:“你是标儿的嫡子,为常氏所生,可知常氏是谁之女?”
朱允熥耷拉着脑袋,颤颤巍巍答道:
“回皇爷爷,母妃乃开平王之女,开平王也是孙儿的外祖父。”
朱元璋点了点头,言语间颇有些感慨。
“当年,开平王常遇春随咱打天下,每有战事必请缨冲杀敌阵,一生征战南北,从无败绩。”
“蓝玉虽然作战勇猛,可比之开平王,依旧逊色不少。”
“若非开平王早逝,想我大明军中有徐达常遇春,功绩绝不亚于大汉卫霍。”
朱元璋目光落回到朱允熥身上,感慨道:
“允熥,你不像你父亲那般外柔内刚。”
“骨子里,也没有开平王那股子勇武之气。”
迎着朱允熥恐惧的眼神,朱元璋怅然摆手道:
“去吧,先去平安军中历练。”
“过两年再去就藩。”
“…遵皇爷爷之命。”朱允熥退出大殿,背影中透着如释重负的轻松。
显然。
没有像朱允炆那样处置他,朱允熥已经非常高兴,没有半点对皇位觊觎。
而这一幕,也一丝不落落在了朱元璋眼里。
“雄英早夭,常氏因生他而死,允熥这孩子一生受了太多委屈,性格过于软弱。”
“若始终无法成才,就保他一世富贵,算是为你大哥保留一丝正统血脉。”
听到这温情的话,燕王朱棣心头一软。
知道朱元璋在交代社稷大事,燕王朱棣连忙答道:
“父皇放心,儿臣明白。”
“行了,坐吧。”
“咱正好有事要与你交代。”朱元璋指了指一旁的椅子。
待燕王朱棣坐下后,朱元璋幽幽开了口:
“建文一朝的老臣能用则用,你这一朝正是用人之际。”
“辉祖虽与你为敌,可确实是一位帅才,你这一朝需要人去开疆拓土。”
“至于李景隆…”
“那小子能力是有,可终究差了几分火候,朱柏和朱权的能力都还算不错,可以当你的助力。”
“你这马上皇帝、高炽的征北大将军,也该学学怎么当文韬武略的皇帝。”
“哪有皇帝次次亲征、战场舍命的道理?难道咱的大明就没有可用之人?”
“这…”燕王朱棣尴尬一笑,他喜欢打战,在燕王府坐着都不舒坦。
更别说当了皇帝之后。
知道朱棣死性不改,朱元璋也懒得再说,望着宫殿穹顶的龙头,自顾自说道:
“三杨和夏原吉这些人可以重用,但文官论政不论军,江南文官不可不防,军权必须掌握在帝王手中。”
“至于士族与寒门间的制衡,旧勋贵与人才间的去势和升用,等你坐上那个位置,你自己就会明白……”
“……”
听着朱元璋说了许多为帝之道,燕王朱棣对此铭记在心。
对待朝臣与百姓…
燕王朱棣感觉眼前的朱元璋已经迥乎不同。
朱元璋嘴里还提到孟子的语录,这换在以前,压根是不可能的。
“正统继承,天命所归,另外还有后世那些先进技术推动大明发展。”
“老四,你要还无法超越历史上的永乐帝…”
朱元璋虎目微瞪,不怒自威,“别说你当了皇帝,就算坐在龙椅上,咱回头照样过来拿鞋底抽你,你信不?”
“……”。
最怕的人发话了,燕王朱棣哪里有不信的道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