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朱棣坐在龙椅之上,面前站着一个三十许岁的年轻人。
虽然三十多岁,照理说应该不算年轻了,但此人却这把年纪了,居然还未蓄须,加上面皮白净,反而显得年轻。
当然,这也和个人习惯无关,而是因为此人是个太监。
他原来姓马,后来得了朱棣的赐姓,改名为郑和。
郑和此时穿着一身红衣,恭敬站在朱棣面前,却看不出半分卑贱。
反而透出一股铁血的肃杀之气。
明明只是个太监,却让人觉得像是个带兵打仗的,难免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
不过在朱棣眼中,却觉得再合理不过,也正因郑和的这个特点,他才成为了朱棣身边最受信任的内侍。
早在靖难的关键时刻,北平被围,岌岌可危,军中无有良将之时,当时还叫马和的他主动请缨,带领八百骑兵突袭郑村坝。
建文军队怎么也没想到,会有骑兵从背后突然杀出,猝不及防下,包围圈被凿穿,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合下,破解了北平之围。
自那以后,朱棣就已经不再用太监的眼光看郑和了,在他眼中,郑和不但是领兵之才,还是最忠诚的心腹。
所以这次出海,领军人物非郑和不可。
“大概的任务,已经跟你说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
朱棣看着眼前人,只要郑和开口,什么条件他都会答应。
“陛下,奴婢认为既然是扬我大明国威之举,那出海的规模不易太小。”
“如果可以的话,奴婢希望将出海船队的数量,再提高一倍,船只数量过百,人员达到一万四千人以上最好。”
朱棣笑笑道:
“你是朕最信任的人,怎么开口提条件还这么小家子气?”
“这样,船只和人员的数量,朕再给你翻一倍,三倍于原计划,如何?”
“各色舰船200艘,除了宝船外,配备水船,马船,粮船,战船等。”
“船员,士兵,工匠,杂物等人员也随之增加,共派遣两万五千人以上。”
“如何?”
朱棣笑着看向郑和,对方急忙跪倒谢恩:“多谢陛下,奴婢一定不负您的嘱托。”
朱棣摆摆手道:“快起来。”
“这不算什么,出发之前,如果还有什么需要,随时可以增加。”
“人员或是船只都行。”
郑和再次拜谢,爬起来问道:
“陛下,这次奴婢带兵出海,主要任务是一览海外的风土人情,这一点不难。”
“还有一个次要任务,则是招抚旧港的陈祖义。”
“按理说,这件事也不算太难,主要是奴婢想要讨陛下一个决断。”
“若那陈祖义宁死不降,甚至想要对大明船队不利,应该如何取舍?”
朱棣微微一笑,明白郑和这是在向他讨要“尚方宝剑”了。
他摇头无所谓的笑笑:
“一个海盗而已,朕之所以想要招抚他,主要是为了稳定江南海商的贸易路线,省的他们成天抱怨,海盗猖獗赚不到钱。”
“也就是说,有他陈祖义可以,没有也不打紧,若是没了陈祖义,又来个张祖义,我们也可以跟他谈。”
“你明白了吗?”
郑和肃然行礼道:“明白了。”
朱棣双目微眯,沉声道:
“不过你刚才说的有些不对,搞错了先后顺序。”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