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此言一出,引来了朝臣们纷纷反对。
毕竟一次出海,所花的白银就是个天文数字,加上近年来朱棣又是修北京紫禁城,又是开修大运河,国库的开支已经很紧张了。
没想到如今一次出海不算,居然还要再来一次,许多老臣心中的怒火已经压不住了。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近年来朝廷的花费已经大大超出了税赋收入,一直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今年山东等地又遭受了大灾,百姓流离失所,正是需要银钱赈灾的时候。”
“还请陛下体恤民情,切勿再增添不必要的花费了。”
朱棣耐心解释道:
“修建北京城的宫殿,开修大运河,已经是几年前定下的计划了,并非朕临时起意。”
“而郑和率领使团出海,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至少打开了我大明和海外诸国的海路,也扬了我大明国威,更是为水军积累了经验。”
“怎么能说不必要呢?”
老臣寸步不让:
“陛下,有没有必要,微臣说了不算,但恐怕陛下也不一定能决定吧?”
朱棣一愣:“你这是何意?”
“朕无法决定,那谁能决定?”
那老臣一指头顶道:
“上天自有决定!”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屡遭天劫,恐怕正和陛下的所作所为有关系……”
朱棣无奈的看着那个老臣子滔滔不绝,心中满是无奈:
“得,又来了。”
“敢情你们这帮守旧的老东西,三句话不离天灾是吧?”
“是不是下一句又要说罪己诏的事情了?”
果然不出朱棣所料,那老臣下一句便是:
“陛下,自古以来,天灾都不算少见,解决之法,除了天子诚心认错,向上天请罪外,别无他法……”
朱棣真是怕了这群人了,偏偏他们一个个都是先帝留下的老臣,在靖难之时,又大部分站在自己一方,还真拿这些人没什么办法。
见到苗头不对,朱棣不等吐沫横飞的老臣说完话,急忙高声道:
“有本速奏,无本退朝。”
说完,也不管其他人有没有正事启奏,转身逃也似的走了。
不过,虽然朱棣使用拖延之策,没有给臣子们逼自己写罪己诏的机会,但国库空虚这件事,他还是清楚的。
大明没钱,收上来的税赋也用的差不多了,别说再组织一次出海,要是再没有银子输入,恐怕运河的工程都要暂时停工了。
无奈之下,朱棣在回到乾清宫后,直接找来了郑和。
因为此次他出海除了找寻朱允炆的下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试探江南的士绅和大族们。
“郑和,这次出发和返航,你两次经过江南一地,相信也和当地的士绅有了接触。”
“走一趟南洋,对于他们海上的贸易情况,应该心里也有了数。”
“你觉得,朕如果在江南一地增加税赋,这个主意是否可行?”
郑和听完朱棣的问题,想了想道:
“陛下,江南富庶并非虚言。”
“仅仅江浙,两广福建几个地方的大族,身家便不可估量。”
“奴才以为,一点税赋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拿出这笔钱来。”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