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文翰长治再讯)
长治官民抗灾自救,其志可嘉,其行更速。记者此番探访重点,乃辛安泉水库下游新垦区及配套水利之鬼斧神工。
荒滩变沃土:两百万亩垦殖如火如荼
出卧龙峡水库工地,顺浊漳河而下,昔日广袤荒芜之“盐碱滩”,今已人声鼎沸,镐锄如林!数万壮丁,以保甲为序,分区推进。特制开荒镐劈开板结硬土,铁锹飞舞,条石垒埂。妇女老幼紧随其后,耙平土地,捡拾碎石。目之所及,大片新翻之沃土在焦渴大地上不断延展,规整田垄初具规模。老农抚摸着疏松的新土,泪光闪烁:“盼了一辈子好地,没想到旱魔逼着咱自己开出来了!”
水脉神工:重力自流润梯田
更令人拍案叫绝者,乃服务于新垦区及丘陵梯田之灌溉系统。记者随水把头行至丘陵地带,但见新辟梯田,层叠而上,宛如天阶。其灌溉之法,堪称奇思妙想:
1.暗渠输水:自水库高位出水口,巨大陶制干管深埋地下,沿山脊自然下降。此管线路径,据传亦经林砚勘察反复推演,取其坡度最稳、岩层最坚、施工最省之径。
2.分级控流:干管至梯田区高点分水总闸,再分数条支管沿等高线延伸。每条支管复分出更细陶制毛细管,如神经末梢,精准铺设至每一层梯田最高端之入水口。
3.自流灌溉:阀门开启,库水凭重力势能,无声潜行于陶管之中,自最高层梯田入水口汩汩涌出,自上而下,逐层浸润!无需人力提灌,省水省力至极。工头陈老栓赞不绝口:“小少爷(林砚)这看水的本事,真神了!管子埋哪儿,水就听话流哪儿,一层浇完下一层,跟活龙似的!”
4.陶管精工:工业区日夜赶制之陶管,长三尺,径半尺,釉面光滑,承插接口处以桐油灰密封,坚固防渗。铺设现场,工匠一丝不苟,对接抹缝,深埋夯实。
万民期许:
新垦之田得此隐形水龙滋养,虽值盛夏,已有零星耐旱作物试种,点点新绿顽强钻出。农人蹲在田埂,摩挲着湿润的陶管入水口,眼中满是憧憬:“等水库蓄上水,这管子一开,咱这新田就是旱涝保收的宝地!债券买得值!”
结语:
长治抗灾,非止于苟活,更志在新生!十座水库锁蛟龙,百里通衢连四方,两百万亩新田育希望,精密陶管引甘霖。官有良策,民有伟力,金融活水,堪舆点睛。当荒山披上绿阶,当清泉潜入地下润泽无声,长治人正以空前智慧与汗水,于绝境中重塑家园!其路也艰,其志也坚,其成可期!本报将继续见证此再造山河之壮举。
-----------------
林砚捏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晋阳时报》,小嘴张成了O型,粉雕玉琢的小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惊和一丝丝被抓包的懊恼:
“哇嘈!这文翰记者什么来头?
连水脉勘察、堪舆术都给我抖搂出来了?”
他啪地把报纸拍在书案上,原地蹦了两下,抓了抓自己柔软的头发,“本少爷就想苟在幕后,闷声发大财,悄悄用棋盘攒气运啊!这下好了,六岁神童、堪舆点穴,全山西都知道林家村有个小妖怪了!”
他郁闷地趴在桌上,下巴枕着手臂,黑葡萄似的眼珠滴溜溜乱转。
“唉…”林砚长长叹了口气,小大人似的摇摇头,“报纸都印出来了,想捂也捂不住了。苟是苟不住了。”
他猛地直起身,眼中那点懊恼瞬间被一种破罐子破摔、或者说被逼到台前的光所取代,甚至还带上了一丝狡黠和兴奋。
“行吧!既然躲不过,那就大大方方走到台前!”
他跳下椅子,走到支摘窗前,看着远处工业区隐约的烟柱和更远处开荒工地扬起的尘烟,小小的身躯挺得笔直,嘴角勾起一抹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带着点狂气的弧度,“神童就神童,堪舆大师就堪舆大师!这名声,不用白不用!正好更方便我拉人下棋攒气运了!”
他转身,对着空中盘旋的京哥和门口的恶来小手一挥,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
“京哥!去,给本少爷把这张泄密的报纸撕了!
恶来!走,巡工地去!
让那些新来的工头、把头们,都来见识见识本少爷的神通!
以后找水脉、定坝址、开荒引泉,想省工省力?
嘿嘿,先陪本少爷玩一把再说!”
苟着发育的日子结束了,六岁的神童林砚,正式从林家村的幕后,走向了长治救灾、乃至未来更广阔舞台的聚光灯下。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