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却是摇摇手:“你的心思,朕是知道,不过这是大事,耽误不得,实在不成,可以调遣一些官军帮衬一下,各户除必要的劳力,一些闲散的劳力总还是有的。”
见朱棣坚持,宋礼倒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道:“可是开山取石,还要建窑烧砖,种种事情下来,半年时间,怕是不够。”
朱棣沉吟片刻:“皇陵那里,不是都有现成的吗从那儿去取吧,总而言之,这件事,必须尽快,绝不能耽误。”
朱棣似乎又想到什么,又补上一句:“朕的这位姚先生,想法异于常人,是个很有趣的人,他虽剃发为僧,却并不守清规戒律,所以行事总有异于常人之举,至于这庙如何个建法,还得多听听他的意见,他说怎么建就怎么建。”
朱棣这是先打预防针,毕竟这位工部尚书并不好忽悠,先将姚广孝被神经病了再说,如此一来,到时候姚广孝的种种要求提出来,才有合理的解释,否则一个庙修着修着成了一个类似于堡垒的建筑,怕是要教人大跌眼镜。
宋礼见陛下专门提起此事,倒是留了心,道:“微臣遵旨。”
朱棣松口气,突然眼眸变得深沉起来:“你的儿子如今在通州为官”
宋礼道:“是,犬子如今在通州,任通判。”
朱棣淡淡的道:“调入京师来,进翰林吧。你家父子二人为朝廷效命,朕不能刻薄。”
宋礼满是惊喜,这进了翰林,可就完全不同了,自朱棣登基之后,大明朝最中枢的地方,就是翰林。他心里立即明白,朱棣如此做,是给自己一个甜头,与其说是重赏,不如说是敲打,你的儿子朕还记着呢,好好办事,若是事情办的不好,今日可以是翰林,明日就可以是阶下囚。
想到这里,宋礼不由骇然,连忙道:“微臣谢陛下恩典。”心里则是思量,这趟差事,看来真要拼上性命了,如若不然宋礼不敢去想后果。
第三章送到。
第一百三十九章:郝风楼的基石
请求筑城的同时,郝风楼和朱智凌开始东奔西跑,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牙行。
大明朝的牙行倒是颇有些像后世的中介所,但凡你有什么需求,牙行总能满足,比如要购买什么货物,需要雇车、雇船,当然,牙行也颇具时代印记,其中最大的莫过于贩卖人口。
无论你想要什么人,男人、女人、孩子、少年、甚至嬷嬷,只有想得到,没有买不到。
南京城的人口买卖主要集中于外城的如意坊,用不了多久,如意坊里的所有人贩便知道,近来有个出手阔绰的少爷和小姐,一掷千金,在大量买人。
只是让人觉得疑惑的是,他们要买的并非是女婢,而是十五至十八岁的少年,他们要求身高几何,还要求视力好坏,要求身体没有其他疾病,身体连皮肤都要进行检查。
要求有些苛刻,毕竟寻常人购买男人,一般都是用来干粗活用,谁有心思来管这个。
那些牙子们一开始还以为这两个买主挑三拣四,是因为想借机压价,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只要符合他们要的要求,价钱居然都很好商量,有时候报上个价格上去,人家连想都不想就直接点头同意,而这个价格往往比平常市价高个三成甚至四成。
如今一来,大家眼睛红了,贩卖人口毕竟不是什么光鲜体面的事,大家之所以混这行,无非就是为了赚钱而已,银子落袋,一切为安,现在有如此赚钱的机会,凭什么不赚
许多人开始四处寻找这方面的人,甚至还有人特意赶去南直隶辖下八县和杭州去搜寻。郝风楼留下了一个地址,让郝武的儿子郝三在这儿把关,很快,这里便被人踏破了门槛,各色人物纷纷登场,甚至还有人穷疯了,自己要卖自己。
对那些自己卖自己的,郝三遵照郝风楼的意思,自是拒收,其他符合条件的反正不少。而且大大出乎了郝风楼的预料。虽然天下还算太平,可是卖身为奴的人却依旧不少,短短十几天时间,世面上的青壮收购一空,竟有两三百之多。就这,还是精挑细选。假若再放宽限制。便是五百、一千人也不在话下。
与此同时,郝风楼也买下了一批有技能的人,其中有人能读书写字,有人懂些医术,也有人从前是石匠、木匠、铁匠等等,这样的人手也是不少。足有两百之多。
读书写字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不过一些犯了官司远走他乡无处可走的也有几个。懂医术的也大多是如此背景。至于匠人那可就多了,这些人之所以沦落于此,都只有一个原因。那便是逃户。
太祖皇帝定下了皇册户籍制度,将天下的户籍大致分为三种,即军户、民户、匠户,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炼铁、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断罪”。
后世的匠户其实早没了祖宗的手艺,不过眼下是在明初,匠户们往往都有真材实料,只是被编成匠户之后,不但受官吏管束,甚至可以随即殴打、定罪,每日辛苦劳作,所得连饱饭都吃不上,若是上官狠辣一些的,甚至要靠典卖子女来维持生计。
活不下去,也只能逃了,毕竟他们大多有一技傍身,不跑才是傻瓜,可惜人一跑,立即发现自己无处可去,自动沦为了没有籍贯的贱民,根本就无处容身,最后索性被人牙子收了,拿来兜售。
这样的人为数极多,而郝风楼来者不拒,因此一下子功夫就招募了两百出头。
这些人统统都安排到了田庄子那儿,在那里已经搭起了许多简易的棚子,直接在地上打了木桩,架起了房梁,再堆砌茅草,看上去既不牢靠,便是遮风避雨,也有些勉强。
每个棚子住十人,总计有茅屋六十多,他们不安地随着新主人抵达这里,看到这里之后,多半以为是哪个地主老爷买自己来做佃户和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