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是等以后,恐怕稍微犹豫,青州都有可能给别人捷足先登,到时就会悔之晚矣。之所以开这个会,诸葛亮就是想提前做做各人的思想工作,在诸葛亮看来,青州之行,迫在眉捷,不容刻缓。
听到诸葛亮的提议,众人纷纷议论起来了。一来是好不容易脱离了黄巾造反的战场,这还没安定下来,过几天好日子,又得重新奔波,赶往青州。
二来青州现在一无所有,刚过去肯定会有所不适应,至少没现在的泰山郡过得好。
然而众人虽然是议论吵杂,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毕竟迁往青州,有利有弊,大家都能看出来。泰山再好,始终只是一郡郡丞,上面还有郡守,刺史和州牧压着,很难大力施为。
青州是差,可青州的一切都在主公诸葛亮的手上,若是发展得好,别说是郡丞和校尉了,恐怕郡守都能拼一拼。
好在诸葛亮手下也是武将居多,像张飞等人倒是无所谓。无论去哪,作为领军之人,少不了要纵马上阵,打仗嘛,在哪都一样,都是干。
况且诸葛亮不也说了,过了青州,上下一心,那到时官职还不得水涨船高,阻挡什么都行,阻挡自己升官,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整个会议居然出奇的达成共识,甚至一些无所谓的像张飞这样的老大粗,还跳出来表表忠心,说诸葛亮去哪,就跟着去哪准没错,弄得众人不由哈哈一笑。
会议聊完正事之后,也就到了互相攀交情的时候了,各人纷纷交头接耳,交谈了起来,气氛倒也显得热烈,看到手下一团和气,虽说免不了手下这些人早晚会结成小团体,但诸葛亮并不怕,也知道这个杜绝不了。
只要把握得好,不断吸收人才进来,也就不怕拉帮结派了。正当会议由热闹慢慢地平静下来,诸葛亮也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不能将会议开得太久,影响效率。
万一让各人养成习惯了,以为每次开会都是又长又臭,就会在心里形成排斥心理,一旦开会就会磨洋工,或者有什么想法也不会爽快的提出来,这不是诸葛亮想要。
从前就是军务加内政,搞得诸葛亮身心皆疲,这次诸葛亮不会再犯错误了。有多少人才就议多少事,其他以后再说。
与其在会议上不断提出事务分发下去,加大各人重担,还不如多挖掘几个人才,帮忙处理,一个不够,那就十个。,,;手机阅读,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