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突然想到了钟馗,传说钟馗满腹经纶刚直不阿,考取状元却因为相貌奇异不予授官,结果他愤而撞死在了朝堂的柱子上,死了之后才成了鬼差。
“那你认为朝廷选人应该怎么选?”李秀妍问,张素就说道:“小僧认为,朝廷选人应当只看两个因素,一是才能。一个人只要有才,长得丑一点,说话不太利索并不重要,春秋时期,韩非子也因为天生患有口吃而得不到帝王重用,而现在长孙无忌也是法家一脉,其他的不用小僧多讲,陛下肯定明了。”
“的确。”李二点点头说道:“虽不敢言天下口吃之人都能像韩非子一般,但也说明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张素笑了笑就说道:“墨子虽然不是口吃,但说话也是平铺直叙没有优美的文辞,因为他很清楚迷于其辞就会失之其礼,也许言词优美会更善心悦目一些,但这可以要求却不改强求。”
这年头都用毛笔书写,书法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除了张素这种穿越者之外读书人的书法其实都差不到哪里去,字迹工整是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他也没在这上面多说。
“才能之外就是品德,小僧觉得这两个才该是朝廷选人的标准,而且两者缺一不可,一个人才华横溢品德不好不行,品德再好没有才能也是一样。”
“张素,你这话说到某心坎里面去了。”李二叹了一声,接着说道:“现在朝廷之中也是人浮于事,你忧心的一些事情因为某的存在还为显露,但现在科举的弊端有岂止是如此。”
张素看了李秀妍一眼,说道:“小僧愿为陛下分忧,只是小僧愚钝,还没想到陛下所讲的弊端是哪方面。”
李二就说道:“我大唐沿袭前朝开科举,为的是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不管是谁,只要有才华皆可以通过科举出仕为官。以往朝廷部门都被门阀统占,科举虽然能打破这种现象,但现今以名取人,从而导致了还是跟举孝廉一样的情况。”
“科举还是被士族占据了?”张素有些心惊,这些士族能耐还真是大,难怪李二一直对此忧心忡忡,士族垄断这种情况不仅对帝王对朝廷没有好处,对天下百姓也都是如此,权贵阶层世代相传,从官二代传到官无数代,而普通百姓却将永无出头之日。
这些已经算朝廷的隐秘之事,不过李二倒也不打算盲者他,接着说道:“自武德年间以来,我朝科举已经开了二十余载,所选之人士族门阀占了十之八九。也是因此,某之前才支持你办私学开民智。”
这个之前张素倒是还真没有想到,科举制度以名取人,而朝廷本来就被士族的人占据,这些家伙本来就有名望,无论是举荐还是最终的选取自然都会是选择自己家族的人,家族里在朝廷的人越多,他们的家族利益也就越大。
如果这种家族集团庞大了到了一定的程度,连把持朝政都不是难事。李家本来不就是隋朝的士族,虽然李家谋反有很多原因在里面,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李二都不想重蹈覆辙,不遏制那些士族门阀,以后他们李家又被士族推翻那该怎么办?
李秀妍也说道:“以名取人给了士族选徇私舞弊的机会,而且他们还能做到堂堂正正,这个问题太过严重了,如果科举制度再不改革,遏制士族的发展就始终只是空谈。”
“只是这科举改革又谈何容易,科举虽然是前朝所创,但我大唐已经改变了很多,怎么改革也不是一时就能想得出来的,再说士族门阀本来就将是一道阻力。”
以士族的想法,自然是希望以后科举都只有他们的人,最好天下百姓除了他们谁都不识字。张素他们的联众商会大张旗鼓的开办私学触动了士族的神经,不过他们也没有过多的找茬,只是挑起读书人对所教的科目进行了抨击,估计也是因为觉得掌握了科举,所以根本没将他们的私学放在心上吧。
学得再好科举考不中又有什么用?而且说私学所教的只是太杂,很多(自然之类)肯本没有必要,完全是在浪费学子的时间是误人子弟这些话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市场。
有些思想保守的人估计听了之后就不会将子女送到商会的私学念书,不过商会的私学本来面向的就是穷人,加上也有李二的支持,对招生影响倒是不大。对人贫苦的人来说,学得杂总比没有得学来得好,即使心里有疑虑一样也会将子女送过来。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