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淮到府衙时,钱同知、吴通判、六房掌事、李文书和谢不二等人,已经回来了。
他们看到沈淮心情很好的样子,以为是堤坝竣工了,了却一桩大事,开心的。
李文书几人给吴通判使眼色,吴通判笑呵呵上前,“知府大人,堤坝竣工,是件大喜事,我们要不要摆个庆功宴庆祝一下么?”
“确实是喜事一件。”沈淮点点头,“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
说着,看向谢不二,“通知大厨房,今晚加餐。”
吴通判又问,“大人,有酒么?”
沈淮,“既是庆功宴,自然有酒。”
谢不二见吴通判又要‘得寸进尺’,插话道,“大人,作坊酿的刺梨酒刚出来不久,不如小的过去拿两坛,让大家帮忙品鉴品鉴?”
不说这个,沈淮都快忘记了。
去年作坊泡的刺梨酒,月初的时候酿出酒了。
什么味道,他还来不及品尝呢。
“两坛怕是不够,再来一坛桃溪酌。”顿了顿,沈淮又补充,“再让鲜蔬坊送些豆腐酿过来。”
豆腐酿是鲜蔬坊今年三月出的新品,是在炸豆腐里面塞馅料。
可油炸、可蒸。
油贵,大家蒸着吃比较多。
“好咧!”
谢不二离开后,钱同知过来确认,“知府大人,谢长随方才提到的刺梨,可是去年秋季时,作坊跟老百姓收购的野果?”
众人的视线,纷纷看向沈淮。
去年,沈氏作坊大量收购山上的刺毛野果和毛桃,他们是知道的。
只是那时不知道收去干嘛。
如今听说这两个玩意能酿酒,大家都很好奇。
“正是。”沈淮也不藏着掖着,“青阳山林多,野果丰富,刺梨能用来酿酒,对老百姓而言,是件好事。
只是,郡内的水果不成规模,想用果子酿酒,怕是不太够。”
“不愧是大人,一来青阳便看出刺梨的不凡。”钱同知夸赞道,“青阳果类确实不如岭南丰富。”
“青阳多山,气候湿热,确实比不上岭南得天独厚,不过我们也可以发展桐油树。”
沈淮说道,“公廨山头上,种的便是桐油树苗。
福山县令非常看好桐油树的潜力,也开始规划公廨山了。
诸位家里有亲戚在青阳的,也可以鼓励他们开荒种树。
若是青阳郡内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可增设一个桐政司,对接桐油相关事务。”
大家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
因为桐政司一听就是很有油水的部门。
“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自行去李农使那儿了解。”
丢下这句话,沈淮便回去处理政务了。
至于有没有人跟着一起种,就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
今日双喜临门,沈淮的工作效率很高。
还未到下衙时间,便把政务处理完了。
“厨房准备得如何了?”放下毛笔,沈淮问谢不二。
“还有两个素菜就差不多了。”谢不二上前把公文分类,“沈木掌柜着人送来两坛丹霞露(刺梨酒)和两坛桃溪酌(毛桃酒)。
鲜蔬坊掌柜派人送来一桶黄芽菜和一桶豆腐酿。
另外,沈东掌柜去了平宝郡收李子和枇杷,顺便送货。”
沈淮很快反应过来,“腐乳卖到平宝郡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