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吕家,担心沈淮再次叫他们捐钱。
消息很快传到省府。
刘大人开始在蔡巡抚面前上眼药,说沈淮募捐得一点钱就飘了,没考虑后续。
蔡巡抚没说话,眼神下压,看不出他的想法。
刘大人见巡抚不说话,又继续,“大人,县学教职名额有定数,并非想如何就如何。
沈淮这般我行我素,也太目中无人了。”
蔡巡抚终于开口了,“你想如何?”
刘大人正要说话,就听蔡巡抚说,“这几年,太子监国,陛下病情每况愈下,无法临朝,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定夺。
周相年事已高,待陛下一走,多半会告老。
新帝登基,势必会提拔亲信,届时,中枢空出的位置,你觉得谁最有可能?”
刘大人不傻,很快就想到谢道珩。
“谢氏一族向来势大,又是外戚,怎么可能再让国舅跻身中枢之列?”
“你也说了,谢氏势大,又如何入不得中枢?
谢尚书自身能力不俗,又无子嗣,要是陛下因为外戚身份就把贤路堵死,将来谁还敢为朝廷出力?”
刘大人沉默了。
大夏的外戚,似乎跟皇室都处的挺好的。
立朝这么多年,被干掉的外戚,只有两例。
一个想谋朝篡位,一个是太后临朝,控制皇帝,外戚霸政。
他们被干掉,并不冤。
“你可知,谢家握有丹书铁券?”
蔡巡抚的话,瞬间让刘大人睁大双眼,心下更是震颤。
“持此券者,可免九死,子孙三死,只要不犯谋逆叛国之大罪,寻常刑罚,官府不得过问。”
刘大人的嘴,蚌住了。
万万没想到,谢氏的底蕴,比他想象的还要恐怖。
蔡巡抚见刘大人不吭声,冷淡道,“他想做什么,由他去。
只要不犯原则错误,无需插手。”
远在青阳的沈淮,并不知道刘大人又打小报告,更不知道,蔡巡抚知道的那么多。
要是沈淮知道了,肯定会羞愧。
毕竟,他住在庆国公府三年,只知道谢氏显赫,并不知道,他们手里有丹书铁券。
这个消息,巡抚也是刚知道不久的。
各县教谕议事结束没几天,沈淮便以他和谢知微的名义,给府学捐献了六十本书籍,两套精编真题,内附答案和答题技巧。
这些都是沈淮从自己以前的书籍中,挑选出来合适的,请人抄录的。
皆是手抄版,但对于府学而言,都是珍贵非常。
至于各县学,得等一段时日,毕竟手抄没那么快。
与此同时,沈淮还把自己当年用的乡试真题,放到希声书肆去。
定价比市场价低两成,相当于打八折。
招贤一事,除了官方渠道,沈淮交代沈木和沈东,让他们把消息传到平宝郡。
同时安排人去西江府、沂水郡、芬陶城传消息。
又给许仪章和方启贤两位姐夫去信,让他们帮忙留意一二。
做完这些,沈淮才有时间琢磨柞丝绸的改良方案。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