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淮和福山县令很快离开梁家作坊。
“知府大人,示范梯田种的粟米,长势不错,您要去大良村瞧瞧么,正好顺路,不会耽搁您去大兴村。”福山县令开口。
“既然顺利,那就过去看看吧。”
一行人策马朝大良村的方向驶去。
梯田里的粟米,是四月下旬点播的,如今是六月初,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粟苗大约有一尺高(30公分)左右。
放眼看去,绿油油的一片。
粟苗长势蓬勃,完成了苗期生长,开始进入拔节期。
这个阶段,是杂草与粟苗争夺养分最激烈的时期,需要进行除草管理。
沈淮等人到的时候,田间有不少人除草。
“哎哟!”
除草的秦老汉,咋一看到沈淮,惊呼一声之后,赶紧走出田垄下跪行礼。
“草民叩见大人。”
田间的村民,看到秦老汉的举动,纷纷跟着下跪。
他们不认识沈淮,也没见过县令。
只知道民见官要跪。
“本官只是路过,乡亲们不必多礼,快快请起。”沈淮双手抬起,语气随和。
“多谢大人。”
秦老汉颤巍着起身,然后手脚笨拙的站到一旁。
其他人见秦老汉起来,也跟着起来。
“粟苗长得不错。”沈淮环视着周边的梯田,粟苗长势整齐,“付知县,一共种了多少亩?”
付知县回答,“一共种了二十三亩。”
说着,指着对面清理了一半的荒山道,“下官打算试种一山的桐油树,秋收之后,沤肥挖坑,待来年开春便开始种。”
沈淮笑了一下,“付知县觉悟很高啊!”
在示范梯田种粟米,又在开荒的山上种桐油树。
一旦种成,村民既能看见,又能摸着。
他们就会从不敢试,到跟着学,只要有人成功,便能带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都是大人指导有方,下官这才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沈淮又问,“县衙的公廨山也开始了?”
“下官不敢耽搁,已经叫人清理杂草乔木了,计划明年开春,跟大良村一起种植。”
“幼苗期不好打理,得有资历的老农跟着。”
“大人放心,下官已经着人去找了,定不会耽搁种植的。”
沈淮点点头,视线转向秦老汉,“示范田沤肥的时候,你们有过来看吗?”
“有。”秦老汉紧张的点点头,“堆肥、打基肥的时候,村长都叫我们来看了,农使也在一旁指点大家。”
“要是你们自己堆肥,可有把握?”
“不难,我们家按照官府的法子,一次就成了。”说及此,秦老汉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我们家今年也报名开荒,沤的肥正好用上。
不过,我们没种粟米,种的荞麦。”
说完,秦老汉才意识到自己说了很多话。
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说错话,又开始紧绷起来。
“除了你们家,村里还有人在开荒种粟米荞麦的吗?”
“有的有的。”老汉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村长家种得最多,一共种了三亩,其他家,种上半亩或是一亩这样。”
这个时候,村长闻讯赶来。
还来不及行礼,就见沈淮问他村里的开荒情况。
“回大人,一共有二十户报名,目前有七户种上粟米,三户种荞麦,两户种豆子,其余九户,刚刚开发,还来不及种。”
大良村有七十余户,算是大村。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