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听白离开之后,沈淮立即叫来钱同知。
“此事你如何看待?”
钱同知很快明白,沈淮问的是梁家观摩技术一事。
他略作思考,“下官认为,此法可行。”
“说来听听!”
钱同知的理由是,“知府大人虽改良了织布机,新增了染色技法,但是老百姓一穷二白的,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能拿出来的东西不多。
像漂洗环节用到的淘米水、染色用到的烈酒,对老百姓而言,都有一定的压力。”
有的农户吃都吃不饱,用淘米水洗布,不太现实。
淘米水太少,达不到效果。
多了,用不起。
烈酒更不说用,价格偏贵。
普通的粗酒,最便宜的也要十文八文一斤。
老百姓根本舍不得用,或者是用不起。
这两个问题,沈淮之前就想到了。
改良普通织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织布效率,改善质量;普及扎染技术,目的是让老百姓有余力的情况下,能增加一点收入。
淘米水漂洗、加酒固色环节,可以省略。
钱同知继续,“布商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家底,手下有手艺娴熟的织工,甚至还有自己的染坊,若是把方子卖给他们,更有价值优势。”
布商的生产规模大,商品在市上流通更广。
投入新技术产出的精美布料,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本官在斟酌思考。”
钱同知见沈淮抬手示意,手一拱,便退了出去。
沈淮继续思考问题。
新技术当然要卖,不然募捐的银钱用完了,府库便无力补贴各大县学,也没钱修缮加固其他堤坝,届时,造成的影响不容估量。
开弓没有回头箭。
既然已经开始了,就没有退缩的余地。
但是要怎么操作,得好好琢磨琢磨。
当然,沈淮想做的,不止这一项。
临川县接壤沂水郡的那片沼泽,他也想填平,开出一条路,连通两郡。
想致富,先修路。
郡内大多山路,即便是官道,也不太平坦好走。
青阳想持续发展,必须修路。
眼下只修筑了白月堤,贝壳坝还未开始动工,开荒一事,进展缓慢,种的桐油树还没有长成,又要推行扎染之法……
一大堆事情都等着他决策。
“来人!”
“大人!”
谢不二从外面进来。
“织娘学得如何了?”沈淮问。
谢不二回道,“请来的织娘,都是熟手,悟性不错,学了两三次便能领悟要点,目前已经学得差不多了。”
“通知福山县,派几个人过来学习,另外,与织娘签订一份契约,不得私自外传技法,违者,杖责一百,罚银千两。”
谢不二立即绷直背脊,“小的这就去办。”
道不轻传,艺不贱卖。
织娘们都懂这个道理,所以收到谢不二的通知后,很快就签了保密契书。
家人只知道她们来学织布染布,具体事情,并不知晓。
福山县令接到府衙的通知,没敢耽搁,立即派两名工匠和四名织娘过来学习。
沈淮写的汇报文书,已经送到巡抚衙门。
刘大人看到文书,开始逼叨,“大人,青阳郡又有新动作了。”
“何事?”蔡巡抚头也没抬。
“修筑下游堤坝,扶持福山县的山蚕发展,填平临川县的沼泽地,开一条通往沂水郡的路。”刘大人一边看文书,一边说出来。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