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眨眼而逝。
这期间遵化铁厂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尤其是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炉,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而朱高炽也没有闲着,他亲自去了一趟山东。
此前他便从后世记忆里得知,炼钢离不开一样关键东西——石墨。
这石墨质地坚硬、耐高温,既能做炼钢时的耐火材料,又能制成模具,让铸件更光滑、更精准,正好能解决遵化铁厂“铸件粗糙、易变形”的难题。
山东青岛一带,本就是中国石墨工业的发源地,早在宋元时期就有百姓开采石墨,用来做书写的墨锭,到了明初,当地更是有不少小矿坑专门出产石墨,素有“中国石墨之乡”的美誉。
朱高炽与朱雄英带着熟悉矿脉的山东府吏直奔青岛,没费多少功夫,就找到了几处储量丰富的石墨矿——有的矿坑露天就能看到黑色的石墨层,有的则只需浅浅挖几米,就能采到纯度极高的石墨块,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
他当即下令,由山东官府协调人手,组织当地矿工开采石墨,又调了十辆骡车专门运输,还特意叮嘱“轻拿轻放,不许磕碰”——石墨质地脆,一旦摔碎,就不好加工成模具。
短短五日,第一批石墨就运出了矿坑,黑亮的石墨块装满了三辆骡车,顺着官道往遵化铁厂赶去。
紧接着,一车车的石墨被送入了遵化铁厂。
朱高炽召集了厂里手艺最精湛的几位老工匠,亲自演示石墨模具的制作方法先将大块石墨按铸件尺寸切割成粗坯,再用细砂纸打磨光滑,最后在模具内壁涂一层薄薄的耐火泥,既能防止石墨高温下开裂,又能让铁水更容易脱模。
老工匠们上手极快,不过两日,就掌握了石墨模具的制作技巧。
没过多久,一个个耐高温的石墨模具就摆在了炼铁作坊里——有铸炮管的长筒模具,内壁光滑如镜;有造船锚的厚重模具,边角圆润、尺寸精准;还有造农具的小型模具,纹路清晰、细节到位。
以往用陶土模具铸器,铸件表面满是砂眼,还得花大量时间打磨;如今用石墨模具,铁水浇铸后冷却脱模,铸件表面光滑得不用再打磨,不仅省了工时,还大大提高了成品率。
老工匠李铁匠拿着用石墨模具铸好的炮管零件,反复摩挲着表面,忍不住感叹“这石墨模具真是神物!以前铸十个炮管零件,能有三个合格就不错了,现在用这模具,十个里能有九个达标,还省了打磨的功夫,这效率至少提了三成!”
朱高炽看着作坊里忙碌的工匠、整齐摆放的石墨模具,心里清楚,石墨的到来,不仅解决了铁厂“铸件差”的问题,更让炼钢流程往前迈了一大步。
有了改良熔炉炼出的好铁,再加上石墨模具铸出的精准零件,将来水师的火炮能更精准、船锚能更坚固,甚至还能造出更复杂的机械零件,为大明的工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