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1967 年的城郊旷野上,一座占地千亩的时空农业生态园区正逐步展露雏形。园区入口处,刻有 “时空农韵” 的青石门楼融合了 1913 年的传统榫卯工艺与 1967 年的智能感应技术 —— 游客走近时,门楼两侧的 LEd 屏会自动播放园区介绍,屏幕边框则用桃木雕刻着 1913 年的地脉符文,透着古朴与科技交融的独特韵味。江浅穿着沾着些许泥土的运动鞋,正和农业专家李教授、1913 年的老农周伯围着园区规划图讨论。“这里要建‘时空能量种植区’,用咱们研发的‘地脉序能调节系统’优化土壤;那边规划‘生态养殖区’,实现种养循环;最东边留作‘农业体验区’,让游客能亲手体验时空科技种出来的作物。” 江浅指着图纸上的分区,眼中满是期待。
周伯凑近图纸,看着标注 “时空能量种植区” 的区域,有些疑惑地问:“李教授,这‘地脉序能调节系统’真能让庄稼长得更好?我们 1913 年靠天吃饭,遇到旱涝就减产,这系统能解决这些问题?” 李教授笑着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台巴掌大的 “序能监测仪”:“周伯,您看这仪器,能实时监测土壤里的地脉能量、水分和养分。我们在种植区地下埋了上千个能量感应节点,一旦检测到土壤缺水缺肥,系统会自动启动灌溉和施肥装置,还能通过调节地脉能量,让作物根系更发达。就拿咱们要种的序能稻来说,用这系统,亩产至少能提高 30%,还能缩短 15 天生长周期。” 江浅补充道:“我们还会在种植区搭建‘时空气候模拟棚’,不管外面是暴雨还是暴晒,棚内都能保持最适合作物生长的温度和光照,就像给庄稼建了个‘恒温保险箱’。”
三个月后,时空农业生态园区的核心区域 “时空能量种植区” 率先投入使用。走进种植区,成片的序能稻长势喜人,稻穗饱满,叶片翠绿,与普通稻田不同的是,每块稻田旁都立着一根银色的 “序能调节柱”,柱体上的显示屏实时跳动着土壤温度、湿度、地脉能量值等数据。1967 年的农技师小张正拿着平板电脑,调试着调节柱的参数。“小张,这块田的能量值怎么比旁边低了?” 周伯扛着锄头走过来,指着显示屏上的数值问。小张笑着解释:“周伯,这是因为这块田靠近地脉节点边缘,能量流动稍慢。不过您放心,我已经通过平板远程调节了调节柱的输出功率,再过半小时,能量值就能恢复正常。” 说着,他点开平板上的 “作物生长模型”,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这块田序能稻的预计收获时间和产量:“您看,就算现在能量稍低,预计亩产也能达到 1200 斤,比咱们 1913 年的高产田还多 300 斤呢!” 周伯凑近屏幕,看着上面的数字,忍不住感叹:“这科技真是神了!以前我们伺候庄稼像伺候孩子,现在有这‘调节柱’,庄稼长得比以前还好,还省了不少力气。”
在 “时空气候模拟棚” 里,更是另一番景象。棚内种植着来自不同时空的作物 ——1913 年的糯玉米、1938 年的耐寒蔬菜、1967 年的改良番茄,它们在同一空间里茁壮成长。棚顶的 “智能光控系统” 能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调节光照强度和光谱,地面的 “序能灌溉管” 则会精准地将水和养分输送到每株作物的根部。农业专家陈姐正在查看棚内的番茄长势,她摘下一颗红彤彤的番茄,递给旁边参观的游客王阿姨:“您尝尝,这是用时空能量培育的‘序能番茄’,甜度比普通番茄高 2 个百分点,还富含维生素 c。” 王阿姨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口中爆开,她惊喜地说:“太好吃了!比我小时候在农村吃的番茄还香。这棚里又没看到大水漫灌,番茄怎么长得这么好?” 陈姐指着地面的灌溉管说:“这是‘滴灌 + 序能活化’技术,水经过序能处理后,更容易被作物吸收,每亩地能节水 60%,还不会造成土壤板结。”
园区的 “生态养殖区” 同样充满科技感与生态智慧。养殖区里,一群乌黑的 “序能黑猪” 正在林间悠闲地觅食,它们吃的是种植区收获的玉米秸秆和蔬菜下脚料,排出的粪便则被输送到 “生物转化站”,经过时空能量辅助发酵,变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再输送回种植区。养殖区负责人老杨正和 1938 年的养殖户老赵检查猪舍的 “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赵哥,您看这系统,能自动调节猪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还能通过监测猪的活动量和进食情况,判断它们的健康状态。以前咱们养猪怕瘟病,现在有这系统,一旦发现猪有异常,立刻就能预警。” 老赵看着屏幕上每头猪的实时数据,感慨地说:“以前在 1938 年养猪,全靠经验,一年能出栏 50 头就不错了。现在有这系统,不仅猪长得快,还少生病,估计一年能出栏 200 头,收入翻好几倍!”
为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园区定期举办 “时空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各时空的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前来学习。在一次培训班上,李教授正在讲解 “序能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家看,这是‘时空能量驱虫仪’,它能释放特定频率的序能波,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让它们远离作物,而且对人体和益虫没有任何危害。”1913 年的农民阿明举手提问:“李教授,这仪器贵不贵?我们村里都是小农户,要是太贵了,可能买不起。” 李教授笑着说:“我们已经和厂家合作,推出了适合小农户的‘简易版驱虫仪’,价格只要普通农药的三分之一,而且一次购买能用五年,算下来比年年买农药还划算。” 说着,他拿出简易版驱虫仪演示:“你们看,只要把它插在田里,按下开关就行,不用管它,特别方便。” 阿明接过驱虫仪,掂量着它的重量,开心地说:“这东西好!既环保又省钱,回去我就给村里的人推荐!”
园区的 “农业体验区” 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每到周末,体验区里就挤满了大人和孩子,他们戴着草帽,拿着小锄头,在农技师的指导下体验 “时空种植”。10 岁的小男孩小宇正跟着周伯学习种序能稻,他小心翼翼地把稻苗插进田里,看着旁边的 “序能监测仪”,好奇地问:“周爷爷,这仪器真能知道稻苗缺什么吗?” 周伯笑着说:“当然啦!你看这上面的数字,要是水分值低了,旁边的灌溉口就会自动出水;要是能量值低了,那根银色柱子就会帮稻苗补充能量。等这稻子熟了,咱们用时空科技脱粒机,比以前用牛拉石碾子快多了!” 小宇听得入迷,又问:“那我能把种的稻子带回家吗?我想让爸爸妈妈尝尝我种的米。” 周伯点点头:“当然可以!等稻子成熟了,咱们举办‘丰收节’,到时候你们就能把自己种的粮食带回家了。”
除了种植体验,体验区还设置了 “时空农业文化馆”,馆内陈列着 1913 年的农耕工具、1938 年的战地农作记录、1967 年的智能农业设备,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展示,让游客了解不同时空的农业发展历程。文化馆里,讲解员小李正在给游客们介绍一台 1913 年的木犁:“这是 1913 年农民常用的木犁,靠牛拉人扶,一天最多能耕 3 亩地。而现在我们园区用的‘序能耕地机’,一天能耕 50 亩地,还能根据土壤情况自动调节耕深。” 来自 1967 年的游客陈先生感慨地说:“没想到农业变化这么大!以前总觉得种地又累又不赚钱,现在看了这园区,才知道种地也能这么有科技含量,还能保护生态,真是长见识了。”
随着园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1913 年的序能学堂村,引进了园区的 “序能种植技术” 后,粮食产量翻了一番,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1938 年的战后农村,通过园区的 “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967 年的城市居民,通过园区的体验活动,更直观地了解到农业生产的不易和时空科技的魅力。
在园区举办的 “时空农业发展论坛” 上,江浅看着台下来自不同时空的农业专家、农民代表和游客,感慨地说:“时空农业生态园区,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更是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结合的示范基地。它告诉我们,农业发展不一定非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过时空科技的助力,我们完全能实现高产、优质、生态的统一。未来,我们会在更多时空推广这种模式,让更多人受益于时空农业的发展。”
夕阳下,时空农业生态园区的稻田里泛起金色的波浪,序能调节柱在余晖中闪着淡淡的银光,体验区里还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这座融合了不同时空农业智慧与科技力量的园区,正以全新的姿态,为农业发展开辟出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新道路,在时光的长河中,书写着农业与时空交织的美好篇章 。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