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丽噘嘴与三观六业退下。
春三月。
月挂在东南天际,银辉泼下。漆树林仿佛被镀上一层银光,每片树叶都闪烁着神秘光泽,夜晚静谧得如同沉睡的梦。
庄子在前书房席地而坐,蔺且与耕子相伴左右。茶香袅袅升腾,缭绕在三人周围。盏盏清茶入口,似有股奇妙力量,缓缓沁入心肺。
蔺且作为庄子唯一认可的弟子,那是上天恩赐般的存在。耕子虽未名分在列,却也是庄子得意门生。此刻,三人都沉浸在茶香与思想交融的氛围里,神态悠然,似醉非醉,在这方天地间,享受着独属于他们的逍遥时光。
庄子神色悠然,嗓音清朗:“今晚师徒三人,以茶代酒,无拘无束畅谈一番。道在这茶香之中,定要不醉不休。”
蔺且面露思索之色,这几天,他正沉浸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那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如重锤般撞击他的心。他忍不住开口:“师父,老子说天地形成之前还有一物,循环运行能为天下母。如今想来,这见解着实精妙。可他究竟如何洞察到这般深远之事?”
微风透门吹入过,庄子那八字长须轻轻飘动。他微微眯眼,似在回溯古老时光:“古代之人,思想确有极致之境。极致为何?认为宇宙无‘物’无界,此乃认知巅峰,难有超越。”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老子,堪称至人。上古之人,认知有极限,分五个等级。最高等级者,能洞悉最早的天宇内无天地万物,此乃最深认知,无人能出其右。老子便处于无物无封的最高思想境界。”
灯光照在三人身上,庄子神情平和又庄重,蔺且一脸崇敬,一旁的徒弟则懵懂又好奇地听着。师徒三人畅谈古老智慧,似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庄子的见解、蔺且的求知,在茶香与灯光交织中,仿佛一幅古朴又深邃的画卷徐徐展开,承载着对天地、对智慧无尽的探寻。
蔺且轻手轻脚,给庄周续上茶水。热气袅袅升腾,茶香在空气中悄然弥漫。
庄子抬眼,目光投向窗外天空悠悠云朵。云卷云舒,似在诉说着无尽的奥秘。他微微眯起双眼,开始娓娓讲述:“稍次的境界,有人觉得有‘物’存在,可万物都有其限制。这便是第二等级。处在这一等级之人,已能感知环宇之中天地万物的存在。他们眼中,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没有明显的彼此之分,没有生硬的界限阻隔,一切都和谐共生,如同自然谱写的一曲悠扬乐章。”庄子喝口茶,“而第三等级,认为天下有‘物’,物与物之间有界限,却没有绝对的是非之分。他们看待世界,多了几分包容,少了些偏执的评判。”
庄子盘腿席地,身旁矮几上,灯火明亮,清茶冒着袅袅热气,与竹简的陈旧气息交织。他接道:“至于第四等级,已然认识到天地万物有着清晰的分类,彼此有别。不仅如此,还衍生出是非、善恶、优劣的差异。这第四等级的出现,恰是‘道’逐渐衰落的缘由。人们内心的私欲,如野草般肆意疯长,一点点侵蚀着‘道’的纯净。恰似老子所言,学习之时知识不断累加,追求大道却要减少执着。知识越积越多,对大道的领悟与践行,却可能不进反退。一旦是非分明,‘道’便悄然隐匿。究其根源,不过是个人的喜好在作祟。”
两位学生静静地望着庄子,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敬仰。他们沉浸在庄子的话语里,如干涸的土地渴望着甘霖。
庄子端起茶盏,轻抿一口茶,润了润嗓子:“昭文,那古代的琴师,琴艺精湛绝伦。可后来,他却不再弹琴。为何?因为他终于领悟到,弹琴之时,发出一个声音,便意味着失去其他声音。唯有住手不弹,五音方能俱全。‘物’的隐匿,并非仅仅是个人喜好所致……”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