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边的确是乱得很了。
传统风俗都不会掐着饭点上门做客。因为这样在外人看来, 实于讨饭无异,显得自身鄙薄。
但别院这里,今日还偏就迎来了两位掐着饭点上门做客之人。
秦游听张阿说出二人姓名, 心中诧异, 连衣服都来不及换,便急匆匆往会客的厅堂走去。
方一照面, 那二人即对秦游行了一个大礼。
秦游连忙上前将两人搀住, 说道:“二位,切切不可如此。系舟, 到底出什么事了?”
为首者有着一副极其漂亮的胡须。但可能是因为一路纵马疾驰而来的缘故, 此时沾染上了不少泥灰,不少胡须粘连成了一缕缕的, 显得颇为狼狈。
正是秦游的旧相识谢岸,系舟是他的字。
此人是秦游开设通识课的第一批轻侠。
只因其人志向远大, 当时的秦游又没有发迹,遂让高贲做了中人, 介绍给高光认识, 使他们这一行八人都补入了县兵中。
谢岸家中还是东乡望族,因此尤以他补的军职最高,是个屯长,满编可以统率五十人。
虽然还没有资格佩戴印绶,但谢岸的年龄在这儿摆着, 只需苦熬几年资历,便可尝试着成为兵曹椽中的椽吏。
对其人的出身来说, 属于顶好的去处。
但看他如今这副强掩, 却仍旧流露出许多的惶急神色,哪里还有半年多前得授屯长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秦游的一颗心好似掉进了冰窟中, 他知道必然是高光出了事情。
他这么猜测不是有根据的。
高光作为他在县中的奥援,保持通信联络是必须的。
可最好的纽带高贲恨不得整月整月待在别院中不回家,于是两人经过一番磋商之后,就选定了谢岸。
因为谢岸的再从兄谢立,正担任着东乡游檄一职,是秦游的副手。
关系嘛,总是越走才会越近。尤其秦游如今一门心思想着聚众自保,等到时机成熟还要干一票大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哪怕秦游开了挂也是如此,因为他不可能让一天变成十三个时辰。
所以需要谢立在治乡方面好好配合他。
有谢岸在其中,也会好些。
谢岸显然在来的路上,就已经为自己将要说的话打好了草稿,连忙说道:“秦君勿忧,县尉无恙。”
秦游心中纳罕,无恙你急个什么劲儿?
但他没有做什么表示,只是静静等着谢岸把话说完。
“关东剿贼不利,其势愈盛,朝廷急召如县尉这等宿将重入军伍,临阵指挥。”
秦游蹙眉不语。
他早在半年前就从路过的客商口中听到了关东今年发生了一场连郡跨州的大蝗灾,粮食减产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这个有点生产力但不高,八成多百姓的生活都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年代,有灾荒的地方注定会产生动乱。
这一点不单他看得出。朝野上下,但凡有些眼睛,有点脑子的人也能看得出,算得到。
但结果居然是急招高光这种已经退伍转入地方的前军官,重新复任军中!
换成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战事已经激烈到需要地方上的警察局长重新回到军队中充任中高层军官了。
而二线预备役部队被投入一线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一线部队已经消耗殆尽。
秦游不禁在心中痛骂,那些代表着汉家威严,那些曾经塑造过大汉国威,令番邦异族闻风丧胆的精锐军队,怎么就废成了这个样子!
治安战都搞不定了?!
“系舟,你说得详细点。”
秦游有问,谢岸自然不敢隐瞒,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如竹筒倒豆子般全说了出来。
“听说是半月前算民缴税,济阴侯刘志不满今年收上来的田税,要求府下佃户再加一成。
“于是引得其人庄中一个杨姓大奴不忿,暗暗联系庄中其他交不起田税的大奴佃户。他们半夜攀墙而入,一把火把济阴侯府给点了。
“而且彼辈胆大包天,得手之后不仅没有转入山林逃匿,反而趁着城中县兵出城救火之际潜入县中。
“擒杀县令以及丞尉,然后在济阴城头竖起一面绣者当涂高的大旗。
因是之故,山东者响应众多,不到旬日,青、徐二州应者云集,有弥漫至兖州之势,据说如今已经不下二十万人啊!
“郡兵、州兵皆不能挡,尸骸如山。”
谢岸说到最后,已经是忍不住牙齿颤抖。
这并非是他胆子小,而是华夏此时的历史长度限制了他的见识。
在谢岸的认知范畴中,上一次这般大规模的暴动,还得追溯到高皇帝拔剑斩赤蛇起义,诛灭暴秦。
而高皇帝也是在淮泗之地起家的,正是如今动乱的源头徐州……
至于秦游嘛,只能说他心理阈值太高了。
毕竟在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王王朝时代,每一次洗牌都会伴随着大规模的血与铁。
只说他原历史位面上将整个大汉朝搅了个地覆天翻的黄巾起义,就是八州同时起义举旗,远超时代的同步率。
百姓遭遇天灾,官府赈济不力,分封到地方的诸侯还变本加厉的压迫,造成这样的后果,只能说是大汉朝廷应得的。
不过那率先在济阴城中起事之人也不容小觑。
很有几分智计在身上。
秦游所指的这个智计并非是其人瞅准空子,趁机夺下了县城。
而是他公然打出了那面当涂高的旗帜。
当涂高是本朝,乃至于秦游原生活的历史位面之后八九百年,都极为流行的一句谶语。
其源自于武帝的一句话“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