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我在大汉搞革命> 第四十八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八章(1 / 2)

第四十八章

有早早到场的考生, 自然就有更早到场,或言之一直在等着考生上门的考官。

在见到何姓年轻考生仅用一句话,就让门外井水不犯河水的两拨人之间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后, 站在州学内小阁楼窗边居高临下观察气氛的三个年轻人中, 有一个相貌清正,看起来也最为年长的, 饶有兴味地挑了挑眉道:“文封, 那说话的是不是何家年轻一辈行七的那个?”

韩征举目望去,看了一会后不置可否, 只是说道:“坐在辎车中, 又隔得那么远,我认不出来。但这个横冲直撞的说话方式和语气, 大概率是何七那个爆竹。

“怎么,子直兄你看上了?”

出言询问韩征的年轻人名叫丁友, 城固县人,与如今任汉中军水曹椽的丁逢是族叔侄关系。

在丁逢弃官追随秦游时, 也将不少本族内的年轻俊杰带到了秦游面前, 供他简拔任用。

丁友也入过育才营,是和韩征同时期被培养出来的首批政委。

虽然因为与秦游的关系没有韩征那么亲密,未能如韩征那般独掌一摊,却也已经是傅盈的参军。

今日在此,纯属闲得无聊兼好奇心发作, 想来见见这大规模的考试录取是什么模样。

作为傅盈的参军兼韩征的同窗,丁友在两人面前一向是言笑无忌, 十分松弛, 在听了韩征的问题后立时回道:“倒也不算是看上了。只是有些好奇,这年轻人火气得有多旺盛, 才能比我当初还要狂啊。”

三个平均年纪还不到二十的年轻人,因为经历的事情太多,口气已经变得极度老气横秋。

双臂交叉抱刀,半靠在窗框上的傅盈毫不犹豫揭了搭档的老底:“子直此言差矣。这何家的小子,哪里有你当初狂啊。”

人家好歹只是针对未来可能的同僚,不像你,初来乍到就敢对我这个搭档贴脸嘲讽。

想那一句傅队长可知书,知算否,差点把我给整不会了。

得亏兄长当初教得齐全,自己学得也还算不错,这才没丢脸。

但相对厚道的他还是很给面子地停了吐槽,把话题导向了其它的方向:“小五,刚刚在教授那些乡人的,是个什么来历,能不能过?”

这个韩征就很熟悉了,十分流畅地将李昌的资料给背了一遍,最后说道:“这人学识不错,又帮了咱们好一阵子,满足加分提一档的要求,所以只要他这次不是跑肚拉稀,高烧不退半道退考,那是包过的。不过我劝三哥你还是不要打他的主意了。”

一直笑吟吟的傅盈忽然就笑不出来了,木着一张脸问道:“这是为什么?”

他这三月几乎将成都左近的小股盗匪全部剿光,同样也吸收了不少人加入,正缺李昌这种一看就很有政委潜质的做思想教育呢。

韩征照本宣科地解释:“兄长对我说了,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咱们想要在蜀地立住脚,减少因内外不协调产生的损耗,就要尽可能地安抚好州中的世家豪强,且与蜀地的百姓拉近关系。

“而这一切最简单方便的办法,就是用蜀人治蜀,尤其是和咱们一条心,有共志的蜀人治蜀。

“所以早在今天考试开始之前,兄长就问我要去了那些协助咱们工作组得力蜀人的名单,避免他们被随意调动,蹉没了灵气。那李昌正在其中,排名还挺高的,兄长多半是不肯放人的。”

傅盈烦躁地抓了抓脑门,带着点抱怨道:“小五,兄长到底是怎么想的?子毅留守关中,把现成正当用的政委留给他也就算了。

“可这到了蜀地,育才、博学二营,尤其是咱们老底子育才营中的那些只要稍加调教就能用的政委苗子,也放了大半出去,闹得我这都快要成军的建制中,到处都缺政委。

“一问你,就是没有。你可别给我打哈哈说什么等着育才营下一批人出来,那少说得等到明年开春,人也少点,到时候咱几个军一分,也就是润润唇。

“我觉得还是从,口音都重极了,正是缺本地人的时候,也符合兄长蜀人治蜀的大方向。

“你今日必须得给我放个准话出来,说说,这回兄长打算给我们分多少?你们思政部,又准备用多长时间把人给教出来?你今日要是不说,我准到你们思政部把郭尤那几个授课的给请到我军中去待上十天半月的。”

韩征看着肆无忌惮耍无赖,对他还连蒙带吓的兄长,整个人都无语住了。

这还是他记忆中那个三哥吗?这耍无赖的样子和街头市井的泼皮压根没差啊。

傅盈才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呢,只有他们这些个带兵的主将才知道,有一群靠得住的政委是多么幸福的事。

如果把自己脸皮放到泥里踩能多换回几个靠得住的政委,那他从此不要脸皮了也行。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式色色,从前在汉中没有政委的时候,他每天两眼一睁,想的就是如何把人给拢到手中,让全队的劲往一处使。

那时候队伍中还基本都是轻侠出身,可以用恩义交结笼络,可后来人员成分就越来越复杂。哪怕是剿寇匪后吸收的新鲜血液,也有主动起事,想博取一份功名富贵,和活不下去,被迫加入这一行当的。

这两种人的心态就截然不同。

更甭说到了如今与蜀地这些官吏打交道,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常事。而且其中有背景的小吏和没背景的小吏表现也不一样,前者懂得如何揣摩心意,听不得批评,后者老实肯干活,但时间一长,又不服教,总认为自己的那一套才是正确的。

也就是如今有了政委,傅盈才能更精准且更省力地掌握麾下人员的动向。

也是他只派出百余人队伍,就去剿上千贼匪的底气所在。

他根本不担心自己手下的兵撒出去就回不来。反观那些被剿的寇匪,人少不敢往外放,可缩到一块,就会被重点针对。等到被打成散兵游勇,乡中的游檄和百姓就能自己解决了。

所以最近反而在苦恼,是不是得暂停一下给新收的蜀地兵放探亲假。

毕竟他一批准探亲假这些人就得回乡里中吹嘘军中的待遇有多好云云,导致投军人数猛猛增多,他还得择优录取,把不符合标准的给好声好气地劝回去。

有傅盈这个亲哥贴脸开大,丁友也凑趣道:“是啊,你就说说嘛。反正等着成绩一出,将军就要给我们分人,还能瞒一辈子不成?”

韩征突然就想叹气了,更想喝酒。

他怎么当初就晚出生了那么多,导致这四面八方都是哥哥姐姐,想发脾气都没处发去。

不过这还真是话糙理不糙,人迟早都是要分下去的,兄长也没和他说相关事宜需要保密。

不过出于天生的细心,他还是在心中把丁友的身份背景给想了一遍。

丁家是经学传家,族中的土地只能说是比够用多一点,算不上土地大户。而且他已经给驻守汉中的高贲传了信,如今哪怕是军用的信鸽也赶不上,不用担心走漏消息。

于是他叹了一口气说道:“三哥,不是我不肯把人放给你们,实在是这批人有大用,能放出来的数量有限。”

“那你说说有什么大用,我就不信了,现在还有比我这练兵整军更重要的事情?”

“那三哥我问你,三军出征,何物最重?”

“当然是粮食最重。毕竟都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嘛。”傅盈想也不想,立时答道。

“这些人,是兄长备着清丈田亩的。”

傅盈不说话了,因为他真没办法说出整军比清丈田亩这件事更重要的话来。

打治平八年起蜀地生乱,到如今他们入蜀全方面平乱初见成效,前后也就乱了不到两年的功夫,但时下是需三年丰产才得一年储蓄,已经让本就不富裕的生产力雪上加霜。

土地大规模抛荒,世家豪族则趁机侵占。而那些他们好不容易才拯救出来的流民,却因为缺少粮种和生产工具,变成了世家豪族的隐户,导致税源大大减少。

而当初秦游给他们上课的时候,着重讲过税源,虽然傅盈没什么兴趣,但出于多学点没坏处的出发点,还留有大概的印象在。

于是在稍微在心里算了一下后就不平道:“合着我最近剿灭寇匪,是又在给他们当佃户呢?”

丁友自己就是世家子弟,对世家豪族致富的手段一清二楚。更明白为何世家豪族有胆子向官府叫板。

土地多,能收的粮食,养活的人,赚到的钱也就越多,大不了修筑坞堡自给自足就好了。

更何况有些人家还传承诗书,一边修筑坞堡自给自足,一边秉承着就算是打不死你也要恶心死你的原则,呼朋唤友,把人往死里骂。

不过只要清丈田亩,把绝大部分田亩分给普通百姓,那世家豪族就要重新回到国朝初年的境况。哪怕是想骂人,也得在心里转几个弯,确定话没那么刺耳了再说,否则就等着绣衣使者找上门砍全家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