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历史军事>臣妻乃是长公主> 第六十九章 储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九章 储薨(1 / 2)

第六十九章储薨

景升十一年,仲冬。

自赈灾归京后,李安衾风光无量。

恰巧国舅江伯通辞官告老,李安衾因赈灾有功,接替了江伯通辞官后的位置,擢升尚书令。几日后,病中的圣人与辅政大臣们商议后又为她追加了司徒、司空的官职,特封“镇国长公主”,同时给予大量赏赐。

彼时燕云前线捷报频传,李琼枝率领御北军大破辽军,夺回燕云最后一城,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现下御北军业已向安东方向进军,准备与安东都护军联合,一举收复安东八城,彻底驱除契丹鞑虏。

而太子慰劳的车队也终于踏上回京的路程。

再说回长清公主这边。

自从李安衾位极人臣之后,每日来长公主府趋炎附势者不计其数,李安衾被扰得实在不耐烦,也思虑到功高盖主的问题,索性这阵子大门紧闭,除个别特殊人物来访,其余递贴者一律不见。

长公主这边的大门敲不开,于是其驸马江鸣川便成了他们巴结的重点对象。某次聚会,那不靠谱的驸马被灌醉,意外吐露了自己与长公主至今未曾洞房的惊天秘闻。次日京中无数人家闻风而动,此后同李安衾自荐枕席的青年才俊犹如过江之鲫,却也没见她动心留宿睡。有大胆者敢翻墙爬床的,管你是谁家的嫡子还是庶子,通通都被公主府的侍卫痛打一顿,然后衣不蔽体地被扔到冬日的大街上丢脸。

“夫君,你知道吗?今天街上那个郎君已经是第十四个爬床被扔出来的了。”

陆询舟早上从自己的田庄上视察回来,甫一走进院中,就听见林臯的妻主在同他闲聊。

每天冬天,林臯那位成日在外游山玩水的妻主都会带上他们的小女儿来长安的陆府寻他过年。据林臯的自豪介绍,他妻主的家族会稽钱氏世世代代从商,财富积累无数,如今传到她这一代已是富可敌国。人妻主还年轻貌美,除了喜欢调戏漂亮的郎君娘子以外找不出任何一个缺点。

对此,陆府众人:小白脸,死一边去!

被长公主包养的小白脸陆询舟:嗯,我选择沉默。

回到正题。

却说院内众人瞧见了回来的陆询舟,林臯那位热情的妻主当即朝她挥挥手。

“陆侍郎,我们在围炉煮茶,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啊?”

因为赈灾有功,陆询舟已被擢升为户部侍郎。

陆询舟眸色微动,笑得:“好。”

瑞雪霏霏,陆府的院中到处银装素裹。此刻众人坐在古色古香的亭子中围炉煮茶,望着亭侧的玉池断桥在大雪中愈显唯美,众人赏雪的意兴渐浓。

陆询舟喝了一碗热腾腾的红茶,感觉身体舒畅,暖胃得很。她扭头看向身侧的赵娘子,笑盈盈道:

“赵管家,我今日去田庄视察了一番,你打理得不错,年后给你加薪。”

看着管家赵娘子露出幸福甜蜜的微笑,陆询舟话锋一转:

“但我还是希望,今年田庄上交上来的税粮我们可以返还一半给农民。”

话音刚落,亭中俱静,只留下茶炉喷气的声音。

管家不可思议道:

“四娘子,您在开玩笑吗?别忘了,您今年的禄粮已经被长公主殿下扣了一半,您现下这么做,这个年怕是会过得很拮据。”

“府上的账房里不还是有很多银子吗?”陆询舟摇摇头,解释道,“我只是看那些田间的农民太辛苦了,一年到头劳作,最后的收获却微乎其微,而且……算了,我这么说你就这么做,不用劝我,我心里自有分寸。”

主子执意这么做,她一个管家也不好多说什么。

林臯的妻主惯解人情世故,见场面有些冷下来连忙出来打场,不一会儿,围炉煮茶的热闹氛围又被烘托了起来。

林臯的膝上坐着他三岁的幼女,小娘子可可爱爱、软软糯糯,令人心都软了。陆询舟想起还在房间熟睡的陆绥,如果不是担心她罹患风寒,陆询舟真得很想把自家女儿抱出来也好好炫耀一番。

林臯的妻主还在与他人聊得火热,话题兜兜转转又扯到了那位从长公主府上扔出来的郎君。

陆侍郎若无其事地咬了一口刚从烫板上解冻的茶果子,眸中闪过一丝心虚。

.

“殿下,隔壁又有风筝飞过来了。”采薇进门禀报。

李安衾彼时正在研读《贞观政要》,闻声后她平静浅呷一口案边的茶水,淡然道:

“风筝上又写了什么?”

采薇瞥了眼风筝上端正秀美的楷书,脸色红了些,哎呀,殿下怎么老是让她把这些情话给念出来,羞死了。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采薇心一横,磕磕巴巴地把风筝上的话念了出来。

李安衾面不改色地提笔,在初唐名相房玄龄说的某句话旁批上一行小语:

下犯上,于驭下无威,上之过也。

“殿下,要给她回应吗?”

“不用。”李安衾不动声色地翻开下一页,心里却已然咬牙切齿。

那个佞臣,本宫就是太惯着她了,才让她以下犯上到如此地步。

回想起那令人羞耻至极的两日,她被囚于床榻上到了一次又一次。四十次,一次不落。她至今还记得那只白净修长、骨节分明的手在月光下的模样,其上似乎复上了一层薄薄粘稠的透明液体,手背上蜿蜒的青筋是那么得清晰。

她羞耻地想逃离,最后却被用力拽回来,手指粗暴地进了她柔软口腔搅弄着,那人温柔低语,让她把事后的手背舔干净。

思绪回到当下,李安衾看着自己新写下的批注“治国皆有本,凡行事当追溯本源,明志而笃行,不可本末倒置”,握笔的手指骤然一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