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飓风
过完正月十五,百业复工。
陆询舟写完了那封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在署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后便将其寄往长安。她想,等殿下看完信的那一刻,她们一定能和好了。
陆刺史想着想着便笑了出来,如释重负的她开始一边全身心投入公务,一边等待李安衾的回信。
贞安三年后,她与梅观尘的友谊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深厚。近现代的学者们在研究陆询舟的生平时,常常会着重关注她在福州任职期间的作品,陆询舟的这些作品在挚友梅观尘的影响下出现了极大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这期间不仅是陆询舟生命中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也是她的创作风格的重要转折时期。她的诗词不再着重士大夫的优游与游侠的潇洒,而是从超脱的情怀中更上一层楼,进入到了新的境界。她的诗词中开始大量出现底层劳动人民的影子和早期士人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她的文章不再延续抒发一时情感或赞美景色的传统,而是将重心放到封建制度之下茍延残喘的小人物身上。
关于“游侠”的字眼,逐渐从她的作品中淡出。少时渴望仗剑走天涯的她,虽然永远与游侠梦告别,但是却在用另一种方式。完成除暴安良、道济万民的儒侠之道。
陆询舟写的最后一篇关于游侠的作品,是送给闽中水灾期间饿死的侠翁,自那以后,她便告别了年少时的自己,彻底脱离了过去的影子。
江城子·赠东市侠翁
少年东市饮酒来,春衫薄,意气高。银鞍白马,长剑斩料峭。坛中春色皆入喉,天杳杳,浅欢好。
浮生岂得长年少!风萧萧,雨萧萧。潘仁鬓霜,何事西风早?玉龙有情却藏鞘,凭谁笑:廉颇老。
这首诗寄写给那位侠翁,亦写给陆询舟自己。
当游侠总是免不了老来落魄,这个梦想救不了苍生。
梅观尘说得对,做官无法永远造福百姓,可陆询舟认为哪怕能造福他们一时亦足矣。这个时代从不缺少肮脏,清白虽少,亦可永存。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死,亦不求垂于竹帛也。
如果他们不曾见过光明,那他们便可以忍受黑暗。
但是总有人愿意给予苍生光明,带领他们逃离黑暗。这亘古的漫漫长夜中,哪怕是微弱的火光亦能让尚存生气者看见希望,即使火苗太微弱而容易熄灭,但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人愿意将生命化为火光——哪怕是断断续续的微弱之光,亦能让有识之士带领众生脱离黑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为了正确伟大的理想去奋斗去牺牲,改变黑暗的社会去追求光明的明天。
那日在鼓山顶上,梅观尘问她:“真的会有那一天吗?”
陆询舟笑了。
“会,我始终相信,一定会有那一天的。”
终有一天,屠龙者不再成为恶龙,而是带领苍生走向新的时代,或许那将是一个属于人民百姓的时代。
那个时代想必离我们很遥远,这不是我们的故事,是后人的故事。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