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王国,大致上是奥属东非的西边的位置,属于中非位置了,这里是通往弗朗茨心心念念的布尔人聚集地必经之路。
被雨季滋润的草原上,晨光初现,给整个地区蒙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远处,一支奥地利考察队正在测量地形,他们的军装在非洲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皮肤的白皙与当地居民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跟那些黑漆漆的土著肯定是两种人,我们是上帝的子孙。达尔文那个秃子的理论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一位来自奥地利考察队的某匿名人士在看完进化论之后骂骂咧咧地说道。
这里的土地既富饶又神秘,广袤的平原与低矮的丘陵交错,当地土著搭建的圆形茅屋村落点缀其间。马拉维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作为连接东非沿海与南部内陆的关键走廊,它在奥地利帝国的殖民战略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特别是在弗朗茨将目光投向南非布尔人聚集地后,马拉维的价值更是水涨船高。
当地的王室权力衰败,而且人口很少,大概只有二三十万的样子,远不如附近的其他部族联盟强大。几十年的部族冲突和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削弱了马拉维王国的统治基础。
奥属东非总督索登男爵按照以往的手段,用一笔金钱购买了一部分马拉维王国的土地用于修建铁路,通往南非的铁路。这些交易表面上遵循了国际法的形式,但实质上却是不平等的。
可能在当地的国王眼里,这些妖怪一样的人类很好骗,一堆没有实控的土地就换来了很多财富和军队支持。
马拉维中部一个名为姆巴拉的村庄位于计划中的铁路走廊上,几代人在此生活,建立了与土地的深厚联系,今天倒霉了。
清晨,奥地利工程队和一支由马拉维士兵组成的护卫队到达村庄。领导这次行动的是奥地利工程师汉斯·穆勒,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瘦高男子,他带着一份官方文件和测量图纸。
“根据协议,“穆勒通过翻译对村长解释,“这片土地现在属于奥地利帝国。你们有两周时间迁移到新指定的区域。”
村长,一位名叫姆贝姆巴的老人,难以置信地看着这群陌生人:“这是我们祖先的土地,我们从未同意离开。卡隆加没有权力出售我们的家园!”
穆勒叹了口气,这样的对话他已经重复过数十次:“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这是国王与奥地利之间的正式协议。如果你们拒绝合作,将被视为叛乱分子。”
他指了指身后荷枪实弹的士兵,这个威胁不言而喻。姆贝姆巴看着村民们惊恐的眼神,最终低下了头。两周后,整个村庄被清空,村民们带着简单的行李被迫迁移到一片贫瘠的土地上。这样的场景在整个走廊地带不断重演,为铁路铺设扫清了道路。
同时,在更广阔的地区,卡隆加·马祖佐在奥属东非派出去的一支两千余人的部队的帮助下,重新建立起了马拉维地区的统治权,而这个代价就是,当地的土著部落必须参与东非的征战跟物资供应。
这支由奥地利军官指挥、装备现代化武器的部队,对抵抗的部族进行了残酷镇压。在塔布拉山谷,一次针对反抗部族的军事行动导致近千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这场屠杀被当地人称为“红月之夜”,因为那晚的月亮被烧毁村庄的浓烟染成了血红色。
卡隆加国王本人对这些暴行知情却视而不见,因为他已经尝到了权力巩固的甜头。在奥地利的支持下,他建立了一个更加集中的政权体系,任命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建立了常备军,甚至开始征收更多的贡品。
对于这些暴行,卡隆加国王对他的近侍感慨万千:“当年没一个人瞧得起我,但现在,我又成为了马拉维的主人。如果真有天堂跟地狱,那就让我下地狱之前享尽人间至福吧。”
...
奥属东非的统治区域太过庞大,土著部落太多,但是军队又不能散出去四处打,一个是染病不好救治,另外还怕被偷袭,死一个人都心疼的不得了。
在这片广袤的殖民地上,白人定居者和军人的数量相对稀少,1864年四月大约只有近70万人,分布在达累斯萨拉姆、莫桑比克港等主要城市和军事要塞,在这片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七十万人实在是太少了。
因此,以土著治土著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在一些土著部落或者王国的帮助下,奥属东非获得的奴隶数量是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这些当中一开始一部分是统统进行劳务输出,主要是美洲地区,南美北美都送,敢不要?舰队教你做人。
后面经过殖民部研究决定,还是放开一些不准土著劳务的规定,准许土著劳工进行如开山、采矿、修路等需要众多劳动力且伤亡率较高的工作。
这项政策变更是在维也纳经过长时间辩论后达成的妥协。
当时是怕土著一则抢工作,二则奴隶主养成习惯之后肯定就形成自己的势力,到时候搞不好又要搞一场废奴运动,三则弗朗茨是把各殖民地当做本土来养,非洲人是最难以同化的人了。
弗朗茨希望将这些地区真正整合到帝国体系中,建立起一种更可持续的统治模式,而不是像英国那样,英帝国的解体在历史上,如果没有一战、二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规定是好的,但执行着执行着很容易就变样了,至少在棉花采摘的时节,奥地利的非洲种植园一眼望去全是黑色跟白色的混合,没办法,劳动力不足是这样的。
奥属东非总督索登男爵看在财政马上就要平衡的份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件事,维也纳方面还不知道,可能弗朗茨知道了会气的撤了他的职位。
这种更改规定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的。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长时间地使用黑人劳工,会引发的一些问题,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黑人可能会兴起反抗情绪,或者有反奴隶主义者进行示威,宣传等等。
同时也是为了进行迁移黑人的政策,在非洲参与奥地利建设的黑人劳工是有奖励制度的,这种奖励不单单是金钱或者职位,干到一定年限,是允许携带财物或者一家老小前往美洲地区的,当然,弗朗茨推荐的北美洲,最好是北方联邦政府那块地。
这项政策在理论上看似人道,提供了一条上升的通道,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控制机制。它将最有可能组织反抗的人——那些聪明、有抱负的工人——分离出去,送到远离非洲的地方。同时,由于获得这种“特权”需要多年的忠诚服务,它也成为了一种维持工人顺从的工具。
奥属东非的从达累斯萨拉姆链接到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的铁路计划开展差不多一年多了,由于土著劳工众多,所以特意从欧洲请了几百名工程师,给他们配上护卫队进行多段施工,加上炸药的发明,铁路的修建速度飞速进展,预计至少再有六年到八年时间,大概可能就能通车了。
这条铁路,被称为“帝国中央线”,又称为“财富之路”,是奥地利非洲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将连接东非沿海与内陆地区,还将成为奥地利影响力延伸到南非的重要通道。工程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需要跨越山脉、丛林和沼泽,建设数百座桥梁和隧道。
在铁路沿线的一个主要建设营地,名为“新布斯纳”的临时定居点,欧洲工程师们在简易但舒适的住所中生活。
营地的中心区域是欧洲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住所,由坚固的木材和金属搭建而成的小屋整齐排列,每一栋都配备了蚊帐、排水系统和简易的冷却装置。尽管条件无法与欧洲相比,但相较于周围的非洲环境,这里已是难得的舒适。围绕着中心区的是一圈防御工事——高大的栅栏、瞭望塔和巡逻岗哨,提醒着所有人这里的欧洲人始终处于警惕状态。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