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第361章 乔编修疏议科举改良,怡红院助力寒门备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1章 乔编修疏议科举改良,怡红院助力寒门备考(2 / 2)

争论声此起彼伏,几乎要掀翻殿顶。

南齐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见不少新晋官员都暗中点头,更有几位老臣面露赞许,便知此事已不可逆。

他放下疏稿,声音沉得像墨,带着帝王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意已决!”

“科举改良先在盛京、永州两地试点。”

盛京为帝都,寒门学子聚集;

永州为南齐书卷气息最浓之地,且民生案例丰富,适合先行探索。

他看向阶下的乔章林,语气缓和了几分:

“乔爱卿,此事便由你牵头筹备,从考场选址到命题审核,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不可辜负朕与天下寒门的期待。”

乔章林躬身领旨时,青色官袍的袖口扫过地砖,竟比初见南齐帝时多了几分底气与坚定。

他知道,这道旨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信任,更是南齐“寒门崛起”的第一道光,是无数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

消息传回怡红院时,时念正在书坊核对《蓝星故事集》的重印清单。

阿福捧着刚收到的邸报,跑得气喘吁吁。

“念姐!乔先生的科举改良提案过了!”

“陛下下旨,先在盛京、永州试点寒门考场,策论还要加民生案例!”

时念手里的账册差点滑,她猛地抬头望向戏台方向。

浅醉正带着姑娘们排演新戏。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唱腔漫过来。

混着灶房飘来的桂花糕甜香,竟让她想起乔章林刚到怡红院时的模样。

“让人都来前厅!”

众人齐聚,时念这才出信中打算:

“我打算立刻编一本《科举民生参考》,免费给盛京、永州试点考场的寒门学子送过去。”

“就用《蓝星故事集》里的民生故事,结合南齐的青州赈灾、泉州海贸、苏州粮案等实际案例,帮他们梳理策论思路!”

阿福立刻响应:

“我这就去喊伙计们抄录!”

“当年乔夫子在院里温书时,我就盼着有这么一天,寒门学子能少走点弯路,不用再因为没门路、没参考,白白浪费才华!”

浅醉附和:

“我来整理戏文里的民生片段!”

比如《渔家女》里渔家反抗盐商压迫的情节,正好对应青州贪腐案;

《织锦记》里织女改良织机、帮乡邻脱贫的故事,也能引为务实兴邦的论据,给学子们做策论案例!

晚晴轻声提议:

“我之前跟着念姐学认字时,您教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典故。”

“不如把这些蓝星故事中的古训整理出来。”

“配上周庭安先生批注的南齐民生案例,再加上乔先生之前写的《民生札记》。”

“这样学子们用起来更方便,既能记典故,又能懂实务。”

接下来的三日,怡红院像被裹进了一团暖融融的忙乱里。

伙计们在书坊里伏案抄录案例,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姑娘们在戏台后校对文字,遇到不懂的民生术语,就跑去问学子们;

吴婶则每天蒸两笼芝麻饼、熬一锅红枣粥,谁累了就塞一块饼、递一碗粥。

时念亲自把关每一篇内容:

将“孟姜女哭长城”对应“南齐徭役过重,当轻徭薄赋”;

将“牛郎织女”对应“民间婚恋平等,反对世家联姻垄断”;

甚至把乔章林在永州书坊的见闻写进去,字里行间满是温度:

【永州农户收割时一粒米一滴汗,此句虽浅,却比任何经义都更懂粒粒皆辛苦的民生真谛。

策论写民生,贵在真诚,贵在共情。】

编好的《科举民生参考》是巧的线装本。

封面用耐磨的青布缝着,上面绣着“怡红院赠·寒门共勉”八个字,朴素却暖心。

阿福和十四赶着两辆马车,把书往盛京的各个书院送。

每到一处,都围满了闻讯赶来的学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