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四十分钟,如此短小无力?
“……”。
朱元璋直勾勾盯着许易,憋得不行,俨然苦大仇深。
叮——
收到来自朱元璋的催更~
收到来自朱标的催更~
……
许易,“……”。
朱棣都不急给造反知识画重点,你们急啥?
考虑到朱棣的生死,许易最终将这话咽了回去。
许易目光环顾,语气古怪问道,“你们确定…要听皇帝被推翻的过程?!”
朱元璋哪会不懂许易这话的意思,能造清朝的反,这也能够推翻大明皇帝。
大明如今所走的路,正跟着历史在前行。
终有一天…
若腐朽的制度不利于国家,大明也会演变革命。
可此刻的朱元璋何尝不明白,这世间从来没有永恒的王朝。
若大明千百年后也像大清卑躬屈膝,丧权辱国,为后世所不耻诟病…
那不如烟消云散,给历史留一个辉煌古今的“大明帝国”。
“大明可亡,但绝不能折脊!”
朱元璋沉稳的声音,宛如泰山不曾半分动摇。
他目光冷冷环顾朱棣四人,一边朝许易摆手道:
“他们既然听了,咱不担心让他们多听一些。”
“他们子孙后代若是有这本领,不妨试试看。”
“家有逆子,不亡其国,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你们说咱这话有道理吗?!”
噗通——!
四人麻溜跪了下去。
“儿臣惶恐!”四人孱弱的身躯宛如风中残烛,不停摇曳。
朱樉三人不禁又“问候”了朱棣一遍。
家有逆子,不亡其国?
这话听着像在赞扬朱棣靖难“干的漂亮”,可哪是这层表面意思啊。
四人连连保证,今日这事只会烂他们肚子里,绝不会流传下去。
马皇后催促道:“许易,你就继续说说吧。”
“那好吧。”
许易没有拒绝,回到了电脑前。
图谱打开。
上面是一颗颗曾经照亮一个时代的璀璨明星。
陈独秀…
李大钊…
孙中山…
子任先生…
伍豪先生…
……
“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渐有瓜分中国之势,国将不国。”
“农民阶层面对来自清朝、列强以及官僚资本三座大深重的苦难,也开始救亡图存之路,史称义和团运动!”
“而此事,也和老朱你扯上了关系。”
嗯??
朱元璋瞪大眼睛,错愕指向自己,“你说这事与咱有关系?!”
许易点头道:“毕竟你是农民起义创立大一统王朝的表率。”
“义和团最初的口号就是反清复明,而且作为发起人的朱红灯,还宣称是你的后代。”
咳——
朱元璋佯咳了一声,心头妙妙,老刘家的名头管用,他老朱家貌似也不差。
朱元璋问:“那个…这义和团最后如何?”
许易叹道:“迫于时局,后面把反清复明改为扶清灭洋,帮助清朝抵抗列强八国联军的侵略…”
“八国联军进犯,眼看打不过,慈禧太后自北京逃亡途中修改谕旨,将义和团定义为“匪”,命军队围剿。”
“最终北京城破,八国联军在皇宫烧杀掠夺,大量华夏珍宝被掠夺至海外。”
“……”朱元璋等人胸口闷着一股气,此刻的沉默震耳欲聋。
“经过戊戌变法以及义和团运动,清朝腐朽、列强的走狗属性昭然若揭。”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人选择投身革命之路。”
许易用鼠标点开了其中一个名字。
弹出的人影身穿中山装、仪表堂堂。
男子整洁儒雅,浑身透着对革命坚韧不拔的气度。
许易目光中闪过敬意。
“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
“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
震撼的文字,这些来自《革命军》的语录,无一不流露出对当时中国时局之变的迫切。
许易开始讲述起中山先生的经历。
从“救人治病”,到“弃医救国”。
从兴中会,到同盟会。
从广州起义,到黄花岗起义。
“屡次的失败终换来了一次的成功。”
“辛亥年末,武昌起义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随之——”
“湖南长沙武装起义!”
“江西九江起义,南昌光复!”
“山西!”
“云南!”
“贵州!”
“……”
“华夏大地,各省起义、独立如潮,无数人翘首以待,渴望一个强国,一个不受欺凌的华夏!”
“他们成功了,他们迎来了中华民国!”
……
“即使后此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
“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民也。”
“创立中华民国者,其名孙中山。”
咕噜——
朱标等人不禁泛起一身鸡皮疙瘩,心头澎湃汹涌。
朱元璋也被这股气概影响,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他曾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旗帜反抗暴元,更明白诸省起义、令皇帝退位的不易。
当时旧中国的局面,可比北元更加黑暗。
——多少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跪着犹不能求生。
“不枉那么多人流血牺牲,我后世华夏终归走出了一条路。”
明明皇帝没了,可听完这段历史,朱元璋心头真心觉得,于当时而言,皇帝有不如无。
王朝立足国土之上,国都快没了,皇族又卖国,如何不能改朝换代,另立新篇?
只是朱元璋没想到,后世竟然真是“天下为公”,而非一家之统治主宰。
朱元璋眼神灼灼盯着许易,手指屏幕,“许易,你先前所说,那超越古今帝王之人,莫非就是此人?”
许易摇头,眼神中闪过一股璀璨的光芒,仿佛眼前出现了一抹炙热的红色。
“在辛亥革命这一年,还有两人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一人十三岁,在课堂上,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另一人十八岁,以毛润之之名投笔从戎参与革命,并接触到另一种思潮…”
“在众人不懈努力之下,二人最终建立了属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那一刻,中国人民才真正站了起来。”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