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又重新坐下,看着生死簿上朱聿键的生平,眸光闪烁……
真就像陆晟说的那样,宗室其实也是有人才的。
朱聿键,也只是一个缩影。
哪怕大多都是废物,可二十万人总能出几颗金子吧?
就是不知这鲁监国,鲁王朱以海,又是什么情况?
他之前还以为,这个鲁监国是朱以派,却不想,竟然是朱以海?
朱以海,他没什么映象,但知道的确是老鲁王的儿子。
他手痒,想查查朱以海。
能成为监国,那想来也有些过人之处。
总不可能也如同朱由崧那样废物吧?嗯,潞王朱常淓也是个废物。
想到这,他都不想查看朱以海的生平了,生怕气出个好歹来。
可最后,他还是在生死簿上写下了朱以海的名字……
【姓名:朱以海】
【籍贯:兖州滋阳】
【生年: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十五日(轩辕历4315年,西历1618年)】
【卒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十一月十三日(轩辕历4359年,西历1662年)】
【死因:病逝】
【该寿:四十四】
【生平:崇祯六年,袭封镇国将军。】
【崇祯十五年,清军入关劫掠,兖州被攻破,鲁王朱以派自缢身亡,他躲在死人堆里逃过屠杀。】
【崇祯十七年二月,承袭鲁王之位,李自成攻占京畿后,向山东拥兵,他随着难民南逃。】
【弘光元年,移居台州。】
【弘光朝覆灭后,在钱肃乐、张煌言、郑遵谦、张国维等拥立下,于绍兴出任监国,改次年为监国元年,监国后,群臣纷纷上疏请求称帝,但他态度鲜明,绝不答应,言以国事为重,至少抗清胜利,再言大位之论。】
【鲁监国政权积极进取,趁着清军抽调兵力的情况下,重用张国维、方国安、钱肃乐,间接收复富阳、于潜,钱塘江一战,与清军大战十日,第七战大捷,本欲乘胜追击,却因天气原因不得不撤离,虽未尽全功,亦振奋人心。】
【由于鲁监国并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不得不倚重方国安、王之仁两位大将,十一月,封方国安为越国公、王之仁为兴国公,并亲自到钱塘江犒赏大军。】
【十二月,又战清军,方国安与王之仁抵达前线后,接管浙东营兵卫军,并且排挤孙嘉绩、熊汝霖和钱肃乐等人领导的义兵,并且擅自把浙东各府每年六十万钱粮分配,以至于各地义军断绝粮饷,大多散去。】
【鲁监国元年,义军无饷,几乎瘫痪。】
【后,得知朱聿键称帝,陷入两难,由于朱聿键早于他称帝,且得到地方势力认可,且统制疆域更大于他,不得以下,准备宣布退位,但在张国维与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最终拒绝隆武政权的诏书。】
【双方暗中较劲,开始正统之争,朱聿键派遣犒赏浙东将士的使者被朱以海部将杀害,朱以海派遣使者封爵郑芝龙兄弟,被朱聿键诛杀。】
【五月,清军征讨浙东,钱塘江久旱干涸,清军跨过钱塘江,方国安防线被破,大批官吏投降,绍兴城惶惶不安,百姓多溃逃。】
【五月二十九,在张名振的拥护下离开绍兴,逃往海上,却不想,方国安已经接受阮大钺的提议,准备劫持监国降清,好在察觉,密令张国维袭杀,乘机逃脱。】
【家人被俘,清军要挟投降,大怒,痛斥!】
【朱聿键死后,隆武朝崩溃,不愿意投降清军的官员改奉鲁监国威正统。】
【张名振趁机提出隆中对:言三分天下,站稳脚跟立国,再收复江南,一统天下,先攻清军薄弱之福建,再与外邦借兵,与西南桂王修好,站稳脚跟后,攻取南京,则复兴有望!】
【鲁监国赞赏认同,抵达舟山后,又有郑彩欲迎监国入福建,不料郑芝龙已经降清,还让郑彩献出鲁监国也投降,郑彩不愿,奉朱以海为主,浙江福建各地,皆举中兴大明旗帜。】
【趁着福建兵力空虚,南下居长恒,于长恒重组政权誓师。】
【监国二年,福建多个府县相继被收复,影响扩大,到了监国三年正月,监国之师连克各地,节节胜利,各地隐居的大明官员也起兵攻克各县,共收复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只剩下福州一座孤城,为了尽快占领福州路,监国亲征指挥。】
【眼看形势有了起色,郑彩又想架空监国,欲取得实际大权,于是,郑彩杀大学士熊汝霖,逼郑遵谦投海而死。】
【监国一度沦为傀儡。】
【大学士钱肃乐忧虑而亡,东阁大学士马思理也卒于海上。】
【郑彩排除异己,以至于鲁监国政权战力大减,就连泉州、漳州一代活动的郑成功也尊奉朱聿键位名,拒绝朱以海号令,短短数月,收复的失地再次沦陷。】
【监国四年,郑彩与郑成功火并,不敌求助,监国恼恨郑彩断送中兴机会,乘机收编郑彩余部。】
【十月,入主舟山,收编犒赏,舟山群岛逐渐稳定。】
【鲁监国六年,清军率兵攻舟山,九月城陷,在张名振与张煌言的陪同下,投靠郑成功,郑成功以宗人府府正身份,以藩王礼待之。】
【鲁监国八年,眼看大势已去,监国有名无实,于是去监国号,以鲁王的身份尊永历帝为正朔。】
【永历十年,迁广东。】
【永历十三年,回金门。】
【永历十五年,永历帝遇害后,张煌言上书请求继正统,但得不到郑成功与郑经的支持,在郑成功死后,更是无力。】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于金门病逝。】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