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所得的万两善款,沈淮压根不怕省府惦记。
毕竟这钱不是朝廷拨的,也不是省府拨的,是民间捐款。
这笔钱的去向需要汇报说明,却不需要入府库,更无条文规定要上交。
所谓的上交三成,不过是潜规则。
沈淮并非不懂这些,但是他这样做是有目的的,想看看上头什么反应。
若是默认,说明蔡巡抚在衡权利弊。
没发作,只是时机未到。
所以他不能出错,不然就是给对方把柄,让他有收拾自己的机会。
果不其然,上头默认了他的做法。
退洪后的工作,官府已有一套成熟的流程,推进得比较顺利。
被淹的稻田,经过排水、晒田、补肥,基本能拯救八成左右,损失不算大。
堤坝再次加固,如果没有大水,应该能挺到秋收。
忙完这些,工房也交了设计图。
经过几番商讨完善,最终在七月初的时候定稿。
筹备工作也开始了。
比如物料准备、工具器械、辅助物资,工匠和人力组织等。
钱同知是实干派,把方案丢给他,他很快就能安排好。
与此同时,沈淮将城外的白桦村作为微梯田的试点。
这里的地势,他考察过,觉得可以试一试。
用的劳力,基本都是白桦村的青壮。
“村长,你说官府搞这个什么梯田能成嘛?”干活的大汉忍不住吐槽,“这山都是黄土夹碎石,草都没几棵,能种啥?”
“这不是你该操心的问题。”村长板着脸,“官府做事,自有他们的道理。
我们只管干活拿钱,其他的,不要多话,没好处。”
“就是,有活干有钱拿就行了,操这份心干什么?”有人附和。
“管他种啥呢,损失的又不是咱们,要是他们有办法,我们还能学两招呢。”
大汉被怼的直挠头。
“多干活,少说这些有用没用的。”村长背着手,目光扫过地里的青壮,“这活计落到我们白桦村,是我们的福气,你们可别给我作死。”
一天十二文的工钱呢,谁作死,别怪他翻脸无情。
面对村长的警告,大家都不敢吭声,因为他们也不想失去这个挣工钱的机会。
另一边的公廨山头。
拿着斧头砍树的青壮,状态完全不同。
他们知道开发这两座山,是要种桐油树,干活很积极。
希望种树的时候,还能来干活。
毕竟一天十二文的工钱,比去地主家做活强多了。
至少官府不会无故克扣他们的工钱,也没人无缘无故打骂他们。
沈淮一直忙到七月初六才停下来。
初七这天,他陪谢知微去城外看兰花。
还没到地方,就先遇到几波年轻的学子。
他以为会有人过来打招呼,结果他们只是远远的看着,没人敢上前。
甚至有人躲到大树后面,时不时偷瞄两眼。
很小学鸡的行为,但又很符合十几岁的心理行为。
“夫君,要不我们去清澜山吧。”
谢知微见自己和丈夫来了之后,那些学子和姑娘便不敢靠近兰花地,便想换个地方。
她觉得,美好的东西,应该大家共赏。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