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户人家,请得起绣娘那种才有一架。
即便普通的织布机,也并非每家每户都有,因为不是每个妇人都会织布,擅长织布。
像大良村,也只有少数人家有织布机,大部分是没有的。
接织布的活计,按匹算,织完一匹可以挣到几十文到一百多两百文左右的辛苦钱。
这种活计,都是妇人利用空余时间织的,耗时很长,所以工价就打了折扣。
有的进作坊当织工,普通织工三百文一个月,包吃住,月休两天。
雇佣契书最少签三年,最长十年,一般很少签十年的,因为有的天天织布,没几年视力就不太好。
织丝绸的工价高一点,六百文一个月,资深老手的工钱可达八百文到一两。
沈淮在福山县‘逛’了两天,便策马回郡城了。
出来几天,公文堆积如山,连续处理了三天才完成。
时间很快来到四月初。
眼看就要快到十二日的府试了,沈淮抽空去了一趟县学,鼓励那些即将参加府试的学子。
回来之后,马不停蹄的安排府试的前期工作。
府试是知府出题。
沈淮作为青阳郡的知府,需主持府试并出题,同知、府学司教、讲正等人作为监考官。
具体的事情,比如考场清扫,座位安排这些,由下边的人去落实。
沈淮不用事事亲为。
他现在关心的是怎么出题合适,毕竟是府试,他又是第一次出题。
太难不行,太简单也不行。
翻看往届的题目,沈淮觉得太简单了,思来想去,他决定加点难度。
于是府试第一场,考生们一出考场就哭丧着脸,大喊好难!
“第一场就这么难,第二场可怎么是好?”
“等第一场过了你再考虑第二场吧,说不定第一场都没过呢?”
有人担忧,也有人说风凉话。
大家的情绪,都围绕着“难”字展开。
也有人去找沈淮前期的诗文策论,甚至有人找到梁听白那儿。
毕竟,整个青阳郡都知道他是知府大人的头号‘爱慕者’,知府大人的诗文策论肯定有收藏。
结果梁听白还真有。
从县学时期的诗集杂文策论,到殿试文章,几乎收集完整。
听到有人来借,梁听白死活不肯。
还是有个考生说,他们考得好,也是知府大人的功劳,梁听白这才勉强借两份。
这位考生也是走了狗屎运,误打误撞,在第二场的时候,套用了沈淮的解题思路,有惊无险的过了第二场。
其他人知道后,纷纷找上梁听白,梁听白烦了,直接躲到作坊去。
考生“……”
借借而已,又不是不还,你至于么?
梁听白:至于!
这些官司沈淮不懂,他跟几个外援,争分夺秒的阅卷。
以前做考生时,总觉得出榜慢,如今轮到自己做考官阅卷,眼睛都快看瞎了,还觉得时间不够用。
去读读小说网